
文章图片

文章图片

文章图片

文章图片
1961年 , 美国将一只名为“哈姆”的3岁的大猩猩送入太空 。 太空舱以每小时8046公里的速度在太空中穿行 , 在飞行了16分39秒之后 , 太空舱开始坠落 , 径直坠入了大西洋 。 幸运的是 , “哈姆”奇迹般地活了下来 。
之后 , 美国宇航员总是拿黑猩猩“哈姆”自嘲 , 感到压力很大的时候 , 就会说:“闭嘴 , 给我一根香蕉 。 ”只是大家都没有想到 , 黑猩猩的正常寿命是40岁 , 而“哈姆”在25岁的时候就去世了 。
一、太空探索进程的发展苏轼《前赤壁赋》中 , 有这样一句话:寄蜉蝣于天地 , 渺沧海之一粟 。 意思是说 , 我们如同蜉蝣置身于广阔的天地中 , 像沧海中的一颗粟米那样渺小 。
人类之于太空 , 就像是一颗小微尘 , 渺小到不值一提 。 但是 , 人类对于外太空的好奇和探索却从来没有停止过 , 人类渴望走进那个遥远神秘的世界去 , 了解它、感知它 。
自从1957年11月 , “史普尼克2号”进入地球轨道 , 地球史上第一只遨游太空的动物就这么诞生了 , 此举也标志着首颗人造卫星进入地球轨道成功 , 人类进入太空时代 。 人类在探索过程中收获新的资源 , 打开对太空未知领域的认知 , 为人类的发展带来更多的机遇和生存空间 。
第二次世界大战之后 , 美国和苏联同时把目光锁定在了探索外太空上 。 太空技术中以发射人造卫星为主要凸显进程 , 作为世界强国 , 美国和苏联都在铆足了劲想在外太空的探索上 , 拿到冠军 。
随着1949年建立的北大西洋公约组织 , 以及1955年建立的华沙条约组织 。 北约和华约中的两大国美国和苏联之间 , 展开了一场看不到硝烟的“战争” 。 两极对峙的格局逐渐形成 , 美国和苏联之间的矛盾日益加剧 。 双方都在想尽一切办法从政治经济文化等各个方面 , 超越对方 , 坐到龙头老大的位置上 。
科技的发展 , 代表着一个国家人类文明的飞跃 。 对于人类生活的改观、信息传达等 , 具有重要的意义 。 科学技术推动社会生产力发展 , 引导人类追求更高的生活水平层面 。
也可以说 , 美国和苏联的对峙时期 , 引发了近代以来人类探索太空领域的第一个高潮 。
在二战之后的大时代背景下 , 苏联在军事、科技等领域 , 落后于美国 。 美国也在试图对苏联科学领域的碾压 。
然而 , 事实证明 , 在太空探索上 , 苏联走在了美国的前面 。 在1957年11月 , 苏联成功发射了第一颗人造卫星 , 将一只俄罗斯猎犬 , 名叫莱卡 , 送上了太空 。
之后遗憾的是 , 莱卡并没有成功地返回陆地 。 关于莱卡的死亡 , 外界出现了不同版本的解说 。 苏联官方发表声明:莱卡圆满地完成了在太空活动一周的任务 , 之后在返回陆地的途中 , 吃下最后一顿晚饭 , 安详离开 。
当然 , 也有小道消息声称 , 苏联科学家公布 , 莱卡当时在天空仅仅存活了几小时 , 之后就因为恐惧和中暑而死 。
毫无疑问 , 无论哪种说法 , 都不能改变苏联是第一个成功发射人造卫星的国家 , 受到世界瞩目 。
美国在效仿苏联 , 培养大猩猩到外太空 , 1961年1月31日 , 一只名为哈姆的大猩猩被送到外太空 。
幸运的是 , 这只大猩猩活着返回了陆地 , 这让美国在科研成果方面 , 比苏联要体现更多的优势 。
人类是高级哺乳动物 , 为了让人类遨游外太空 , 同样是哺乳动物的大猩猩 , 被美国人选中 。
大猩猩是人类进化的祖先 , 很多方面和人类接近 , 之前有研究表明 , 大猩猩的智商很高 , 人类很多动作 , 思维方式 , 它都可以模仿 。 所以 , 美国人一直把大猩猩当成实验的对象 , 希望大猩猩肩负先头兵的使命 , 在人类到达外太空之前 , 到外太空探探路 。
二、时代浪潮里的先驱者当时 , 为了训练出适合执行外太空探索任务的大猩猩 , 美国专门挑选了40只特别聪明的“黑猩猩” 。 开设了一个对大猩猩进行培训的机构 , 打造
推荐阅读
- 在动物体内发现的10个最奇怪的东西
- 马斯克喜欢探索宇宙,他的“星链计划”进展如何?网友展开讨论
- 宇宙这么大,难道我们真的是唯一,外星人究竟在何处?
- 木星和金星今晚将“亲亲”
- NASA指责中国不跟美国在航天方面合作,真是厚颜无耻的天花板
- 中国准备保卫地球?打造太空防御系统 此前拯救地球都是美利坚
- 史前文明再添新证据,科学家发现金字塔与核子结构相似!
- 预言家遥视人类的前世是“神”?苏美尔王表竟记载着中国的“三皇”!
- 航天员王亚平“摘星星”凯旋而归!首次发朋友圈,让网友百感交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