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8年邓宏魁在全球顶级期刊《cell》的子刊《cell steam cell》之上连续发表了两篇期刊 。
2000年至2008年 , 在干细胞研究方面 , 邓宏魁教授发表的所有文章影响因子达到了93.370 。
影响因子是指美国期刊中这一篇文章被引用的频率 , 是衡量学术期刊影响力的重要标准 。 可见 , 邓宏魁教授的研究具有一定的地位 , 是我国当之无愧的干细胞研究领域的领军人物 。
08年11月 , 邓宏魁教授发表的第一篇文章 , 是对干细胞领域一项重要技术IPS技术的转化问题 , 报道了他发现的一项突破性成果 。
IPS , 也就是诱导性多能干细胞 , 将人体的其他细胞通过基因编辑使其获得和干细胞一样的功能 。
简单的来说若是这项技术成熟 , 就可以培育个人的IPS细胞 , 并通过它分化出各类细胞培植人体各类器官 , 且不会有排异 。
当然 , 距离这项技术达到如此程度还有很长的路要走 , 但学者们一直没有放弃这项技术的临床应用 。
但发现这种细胞的几年时间里 , 大家发现它的转化率不高 , 而这一难题的首次解决是由西班牙团队提出 。
他们发现将头发里的角质细胞进行重组诱导成IPS细胞的转化率能提高100倍 。
虽然这是一项突破发现 , 可研究人员并不知道为什么头发里的角质细胞能提高转化率 。
而邓宏魁教授的研究发现可以将转化率提高100倍的有两种因子 , 这篇文章无疑是极具意义的重要发现 。 并且更值得关注的是 , 就算剔除IPS细胞诱导中的一个重要因子 , 也可以成功转化出IPS细胞 。
剔除的因子具有致癌性基因 , 而不稳定与致癌一直是这项技术一大争议 , 邓宏魁教授的此次研究让这项技术在未来的临床应用中将更安全 。
在同年发布的另一篇文章同样与IPS相关 。 08年12月4日 , 邓宏魁教授将自己的另一研究成果发表 。
其中叙述了IPS细胞的又一获得途径 。
截止2008年 , IPS细胞只能通过人体细胞和小鼠细胞获得 , 其他物种的细胞重编程还未有报道 。 而邓宏魁教授研究发现了恒河猴的纤维细胞也可以获得IPS细胞 。
回国的几年时间内 , 邓宏魁教授不仅完成了团队的组建 , 还取得了几项重要的研究成果 , 为我国科研贡献巨大 。 在干细胞某些领域我国甚至领先国际 。
3、最有潜力的诺奖获得者在08年至13年的五年间 , 邓宏魁教授与其研究团队再一次取得了一项革命性研究成果——利用小分子化合物诱导体细胞重编程为多潜能干细胞 。
这项成果得到国际学术界的高度重视 , 2013年7月18日美国时间 18 日 , 国际学术权威杂志《Science》发表了这一研究成果 。
这项研究主要是通过安全简单的手段 , 将
在理论上 , 只有哺乳动物在胚胎时期 , 细胞才具有“多潜能性” , 可以分化成各种细胞和器官 。
而胚胎干细胞相关的研究由于伦理问题早在许多年前就被禁止 , 相关的研究几乎没有 。
在邓宏魁教授之前 , 有研究通过借助卵母细胞进行细胞核移植或者使用导入外源基因的方法 , 证明体细胞可以被进行“重编程”获得“多潜能性” 。 因此这两项技术获得了2012年诺贝尔生理医学奖 。
而本次邓宏魁团队的研究成果 , 开辟了一条新的途径 , 只需要使用小分子化合物这样一个简单的手段就能诱导体细胞重编程 。
这项研究成果为未来细胞治疗甚至器官移植提供了理想的细胞来源 , 将极大地推动治疗性克隆 , 可以克隆人体组织和器官用于治疗 。
这项研究开辟了一条全新的实现
这项研究得到了干细胞研究国家重大科学研究计划、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等的资助 。
同年的11月 , 国际顶级期刊《cell》公布了新一届的编委名单 , 其中包括北京大学邓宏魁教授以及中国医学科学院曹雪涛教授 , 这是我国科学家首次获得国际顶级期刊的编审权 。
这本学术界公认的生命科学领域顶级杂志 , 创刊至今40年间一直保持着以学术严谨、评审严格、发表具有重要意义原创性科研论文为主 。
这也表明了明中国科学家的工作得到国际学术界的认可 。
4、“治愈”艾滋:诺奖级突破邓宏魁教授十几年的研究让未来的干细胞临床医学充满希望 , 也正因为邓宏魁教授 , 在许多方面我国已经领跑于发达国家之前 。
推荐阅读
- 恐龙并没有灭绝,全球大约有190亿只“恐龙”,这是怎么回事?
- 如今为何没人再提克隆技术了?看看克隆羊多莉的结局就明白了
- 为什么中国95%的氦气都靠进口?又要被美国“卡脖子”了吗?
- 科学家首次在生物体外创建3D模型:人类脊柱发育的起源
- 100万年后的人类社会是何模样?可能不再惧怕死亡,是好事吗?
- 安第斯羊驼:你比他还难吗?
- 下一个最可能获得诺贝尔奖的中国人,邓宏魁?
- 近亲繁殖的危害到底有多大?来自基因的诅咒,至今无法破译
- 地球上有哪些生物违背了生命规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