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文章图片

文章图片

文章图片

文章图片

本文已经授权“喱头哥”独家视频改编权!
马斯克 , 科技狂人 , 造出可回收火箭与星链卫星 , 还有特斯拉汽车 , 天上飞的、地下跑的都有他的份 , 但当属最牛的还得是火箭的可回收技术 , 这是一项超级高精尖的技术 , 不是民间天才靠自己手工就能实现的 。
在一枚常规火箭的造价里 , 燃料只占1% , 占总价值99%的部位用一次就会被扔掉 , 当火箭实现可以回收利用、反复发射 , 那么即便回收后需要大量检修 , 也能降低很多很多成本 。
马斯克创建的SpaceX公司 , 就是因为发明了可回收火箭技术而名扬世界 。
但世界知道了马斯克 , 却不知道中国翎客 , 这种迷你公司挑战SpaceX , 可说是以蚂蚁的体量去挑战大象 , 但翎客真的成功了 , 可中国人造的可回收火箭为什么无人问津?
而且连我自己也是在刚刚知道的这个消息 , 而当我试着去了解这件事的时候 , 我震惊的发现 , 中国可回收火箭的成功发射与回收着陆 , 居然在2019年就已经实现了 。
科幻作家刘慈欣也在现场与研发人员互相拥抱、热烈庆祝 。
原来曾经被吹上天的美国可回收火箭技术 , 中国人3年前也掌握了 。
但这种震撼的程度却丝毫没有减弱 , 我当年看马斯克回收火箭时有多么震撼 , 看中国可回收火箭时 , 我的心情也是同样的激动 。
可是这3年前成功发射的可回收火箭 , 直到今天也没有掀起一点浪花 , 好奇怪!以至于我这种撰稿人也是在刚才偶然获得这个消息 。
奇怪之余 , 我甚至都觉得有点离谱!
这家名叫翎客航天的民营公司 , 在成功发射可回收火箭一年后 , 翎客航天的员工人数不足10人 , 濒临倒闭 , 曾经提出的尽快把大规格可回收火箭发射上天送卫星的目标也被无止尽的拖下去了 。
而当年与刘慈欣热烈庆祝的可回收火箭研发团队的优秀工程师们 , 出于生存压力 , 竟大半已经离职了 , 留下来的人也有很多现实现状 , 但要么是信念支撑着 , 要么是还能在生活压力下坚挺着 。
而马斯克若干次的“亿元造价”的火箭失败实验之后 , 依然不缺钱 。
没人关心 , 媒体也不报道 , 与马克斯一样牛的公司 , 而且还是小公司 , 如此牛的科研能力却连工资都发不出来 , 没人表扬、没人宣传 , 就算是哪个网红帮忙说一嘴、甚至捧夸几句 , 也不至于落得今天这种窘境 。
可是 , 结果摆在眼前 , 根本无人问津 , 都在眼光投向了太平洋的另一边 , 将马克斯称为科技之神 , 将驾驶特斯拉看作身份高贵的象征 。
翎客航天于2014年创立 , 创始团队只有3个人 , 注册资本只有十几万人民币 , 到处找钱找了很久才拿到了第一笔风投 , 仅100余万人民币 。
后续也拿到了多次风投 , 但也仅仅是风投 , 数额跟马斯克没法比 , 马斯克当年玩大火箭的时候 , 光自己第一笔钱就拿出了1亿美元 , 后面更是融资无数 , 双方的资金实力简直就是天地之差 。
而且风投还把“安全性定到100%” , 花最少的钱 , 还要比马斯克的安全性更高 , 太苛刻了 。 马斯克再造可回收火箭时 , 世界有目共睹 , “失败”过很多次 , 每一次都是少则几千万、多则一亿美金烧了进去 , 但研发资金依旧不缺 。
一亿美金 , 失败了就是打水漂 , 翎客航天全部的风投都没马克斯一颗失败的火箭经费多 , 怎么比 , 没法比 。
以至于 , 翎客航天这种火箭即便可回收 , 也没办法送卫星上天 , 停滞在了“牛b的小火箭”这个层面 , 换句话说 , 没钱继续开发 , 也就没钱继续扩展更高级的航天项目 , 也更没办法创造营收 。
推荐阅读
- 宇宙是什么?
- 比石墨烯更强、更薄、更灵活的新材料---硼氢化合物
- 倒打一耙?美航天局长要求分享月壤样本,就像阿波罗登月时一样
- 好消息传来,中国一箭八星顺利完成发射任务,具体作用是什么?
- 我们的目标是星辰大海——森宝长征二号F运载火箭评测
- 月球上被扔了96袋纸尿裤,半个多世纪后,成野生“实验室”
- 中国必须“礼尚往来”?NASA局长上门索要,应效仿当年美国的做法
- “神13”成功返航,日本登陆52亿公里外小行星,哪个难度更大?
- 原恒星气体云蕴含“生命的密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