核聚变研究成功后,电费会降到多少钱?会实现免费用电吗?

文章图片

文章图片

我们日常生活用电一般都是6毛钱一度 , 而商业用电或者工业用电都会贵上一些 , 就是1块钱左右每度电 , 然而在一些核电水电发达的地区电费相对来说会更便宜 , 居民用电只需要3毛钱一度 , 核电站也是近几十年间兴起的一种发电方式 , 它的主要功能就是裂变一些重型原子 , 从而释放大量能量以供发电机发电 , 但是核电站却相对来说是比较有风险的 , 比如使用完的核废料具有大量辐射 , 处理不当就容易造成核泄漏 , 从而污染到环境 , 但是有一种运用核科学的方式却能很好的规避掉这样子的风险 , 就是核聚变 , 如此完美的核科学究竟是怎样运作的 。
核聚变研究成功后 , 电费会降到多少钱?会实现免费用电吗?
说起核聚变其实每个人跟它都有过接触 , 因为我们平日里看到的太阳就是一个不断做着核聚变的恒星 , 而我们也是每天沐浴在阳光之下 , 并不会因为这些阳光而发生一些核辐射的病变反应 , 不过我们今天所说的核聚变和太阳上所发生的核聚变还是有一点区别的 , 因为太阳内部的核聚变反应主要是氕氕聚变 , 而我们目前开发的是氘氚聚变 , 这也就使得即使不在太阳上这样子的核聚变也能成功进行 , 而想要了解核聚变是如何反应的 , 首先我们需要了解氕氘氚这三种元素是什么东西 , 这三种元素分别是氢的同位素 , 氢也只有这三种同位素 , 氕的原子核内只有一个质子 , 而且没有中子 , 宇宙间的存量高达99.98%氘的原子核内有一个质子和一个中子 , 氚的原子核内有一个质子和两个中子 , 这两种元素又被叫作重氢和超重氢 。
当然你也可以根据他们的字形来分辨 , 因为太阳这样的恒星是宇宙间吸收氕元素聚集起来而形成的 , 所以它发生的反应也是最难的氕氕聚变反应 , 有人可能会疑惑 , 为什么太阳不进行最简单的氘氚反应 , 其实太阳也不傻 , 它知道要从简单的事情做起 , 只不过早在太阳还只有13个木星质量的时候 , 它就燃烧完了内部的所有的氘氚元素 , 所以现在的太阳只是在燃烧氕氕 , 转化成氘氚之后继续燃烧 , 而我们所要掌握的氘氚聚变相对来说要容易很多 , 而且我们现在已经掌握了核聚变的技术 , 因为我们半个世纪以前研发的氢弹内部原理就是通过核聚变从而释放大量能量 , 但是这种核聚变只是在一瞬间的 , 现在难就难在我们要维持住这种核聚变 , 使其源源不断的产生能量 , 我们应该如何维持住这样子的核聚变从而使其源源不断的产生能量 , 我们目前所掌握的核聚变是在极高的温度和压力下 , 才让氘氚的内部原子核发生巨变 , 从而使得两个原子核中间能够相互吸引 , 从而碰撞在一起发生原子核互相聚合的作用 , 生成新的质量更重的原子核 。
在整个过程中因为中子是不带电的 , 所以它就能够逃脱原子核的束缚 , 从而逃逸出来和电子一起造成大量的能量释放 , 而正是因为这整个反应的过程 , 释放的能量极为巨大 , 如果不加以控制的话就会对周围产生毁灭性的打击 , 而目前我们所使用的方法就是利用一个大型的变压器 , 将整个反应控制在其中 , 这样反应开始的时候变压器也会跟着一起工作 , 在这些高速运转的等离子体周围形成一圈强劲的磁场 , 将这些等离子禁锢在整个磁场内 , 但是整个核聚变反应产生的极高温度 , 也会对释放磁场的装置造成不小的压力 , 一旦温度达到极限就不得不停止整个核聚变反应 , 以免造成其他的损害 , 而整个反应中还有一个问题 , 就是在反应炉内部的第一笔消耗 , 因为聚变过程中会产生多余的中子 , 而这些中子的一部分会被内壁所吸收 , 造成材料的改变 , 尽管内壁采用的是目前人类发现的最稳定的钨装甲墙壁 , 但是每隔一段时间就需要更换反应炉里面的内壁 , 而这也是一笔非常昂贵的费用 。
世界各国目前最高的巨变反应时间不过才几十秒 , 但是我国中科大研究院已经可以将聚变反应提升100多秒 , 这也是核聚变物理史上的又一个里程碑 , 尽管我们里实现核聚变自由还有不少的路要走 , 但是相信在不远的将来 , 核聚变发电肯定能为我们所用 , 所以现在我们不妨想一想 , 核聚变实现之后我们能够实现用电自由 , 当今所有的热力发电方式都离不开动力做功发电 , 通俗来说就是不管你是如何先进的技术都是要烧开水 , 水蒸气带动发电机运转从而产生电能 , 因为真正产生电能的原理还是切割磁感线发电 , 就连以后加上出现的核聚变反应发电也是一样的 , 有了统一的度量衡之后我们就可以将这些发电设备的效率进行比对了 , 首先给各位打一针预防针 , 核聚变发电成功后大概率不会推行免费用电政策 , 因为核聚变的发电成本其实没有我们想象中的低 , 首先核聚变反应需要两种材料 , 一种是氘 , 另一种是穿 。
推荐阅读
- 股神林园:从医生到股神,从八千到千亿,成功的秘诀是“做乌龟”
- 研究称,外星人可能在40万年内都无法与人类接触
- 华林科纳研究抗蚀剂剥离和清洗对USJ性能的影响报告
- 张弓教授当选国际人类蛋白质组计划常委 领衔人类蛋白质组研究
- 男子抛弃女儿30年,女儿考上研究生他来相认,妻子怒斥:真不要脸
- 研究发现GPS信号可以比地震传感器更好更快地探测海啸
- 刘慈欣竟也在现场,中国可回收火箭成功落地,可因为没钱而搁浅!
- 研究发现人类大脑中的“超级计算”网络
- 湖人下赛季是否成功? 詹姆斯去留是关键,美国杨毅是在天方夜谭吗!三巨头终将解散!
- 中国科学院4秒电磁弹射微重力实验装置钢结构工程成功封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