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中国科学院科技促进发展局副局长许航
中国网直播5月10日讯 国家发展改革委今日上午10:00召开国家发展改革委新闻发布会 , 介绍“十四五”生物经济发展规划有关情况 , 并回答记者提问 。 以下为相关内容实录:
中国战略新兴产业记者:
《规划》提出 , 要大力夯实生物经济创新基础 , 加强原创性、引领性基础研究 。 近期 , 二氧化碳合成淀粉、人工合成蛋白质等生物领域新技术广受关注 。 请问 , 对于进一步推进相关技术创新与攻关、促进产业培育和应用有何考虑 , 中科院有什么具体举措?
许航:
针对二氧化碳合成淀粉、人工合成蛋白质等生物领域的新技术成果 , 我们一直在思考和总结其成功背后的经验 , 推进和组织下一步的技术攻关 。
首先 , 我们认识到 , 原创性、引领性基础研究是生物领域技术创新的基石 , 也是产业发展的核心驱动力 。 以二氧化碳人工合成淀粉为例 , 正是通过对化学催化与生物催化模块的深入研究 , 创新了高密度能量与高浓度二氧化碳利用的生物过程技术 , 从而设计出非自然二氧化碳固定与人工合成淀粉新途径 , 在实验室中首次实现从二氧化碳到淀粉分子的全合成 。 另外 , 生命科学和生物技术领域正在发生科研范式的重塑变革 , 人工智能与大数据、学科交叉融合等成为生命科学研究和生物技术创新的强大驱动力 , 必将对未来的知识创新和技术突破带来重大影响 。 如何在新的发展态势下 , 加速推动基础研究、技术创新和产业进步的进程 , 是科学家乃至全社会都在共同关注的热点话题 。
二氧化碳人工合成淀粉这一突破令人振奋 , 但距离产业化应用还有比较远的距离 , 仍然面临巨大的科学和工程问题挑战 。 从加快技术创新、推动成果走向产业应用的角度出发 , 首先还是要进一步加强基础研究布局 , 持续提升合成效率 , 降低生产成本 。 例如 , 进一步加强淀粉人工合成背后的能量转化规律、化学键生物活化与成键机理等基础科学问题的研究 , 探索光、电、化学能等多种能量形式与淀粉合成的耦合方式;将机器学习与理性设计应用到酶分子进化研究 , 极大提升淀粉人工合成途径中的酶活性;同时探索淀粉人工合成新的技术原理 , 进行多技术路线的系统布局 。
其次 , 要进一步强化顶层设计 , 结合科技体制改革三年行动方案 , 探索新型举国体制 , 充分发挥中科院作为战略科技力量的建制化优势 , 在重大科技任务攻关、资源协同方面创新科研组织模式 , 促进学科交叉融合 。 通过组建专业背景跨越化学催化、计算生物学、生物科学、分子生物学、酶工程、代谢工程、发酵工程等多个交叉学科的年轻研发队伍 , 为人工合成淀粉的持续攻关夯实人才基础;同时加强平台条件与研究基地建设 , 为充分发挥各成员学科优势与技术特色提供关键保障 。 从而推进各方科研力量的有机融合和高效协同 , 集中力量攻坚克难 , 力争推动人工合成淀粉向产业化迈进 。
【中科院:力争推动人工合成淀粉向产业化迈进】
推荐阅读
- 假如地球的森林面积增加1倍,科学家: 后果将难以承受,什么原因?
- 间充质干细胞转化神经干细胞治疗脑瘫的临床应用案例
- 离太阳1.08亿公里,平均温度485℃,金星的表面温度为何那么高?
- 第六次生物大灭绝即将发生,根源竟然来自可怕的海底?能阻止吗?
- 造福全人类!中国科学家用二氧化碳制葡萄糖,怎么实现的?
- 白宫不淡定了,我国科学家造出“人工粮食”,世界性的突破0到1
- 重大突破!我国独创
- 科学家发现神奇物种,能生蛋还能产仔,人类或许正在见证它的进化
- NASA眼馋中俄航天合作,不曾想却遭自己人打脸:是美国自己切断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