食肉动物真的很少吃其他食肉动物吗?为什么?( 二 )



按理说 , 蜜獾才区区10公斤 , 而狮子可是接近200公斤的食肉动物 , 杀蜜獾还不是小菜一碟 , 但根据动物学家们的观察发现 , 在5头狮子的围攻下 , 蜜獾竟然坚持了15分钟才倒下 , 而面对一头成年花豹 , 蜜獾更是坚持了接近1个小时才被杀死 。

这是因为体型越小的食肉动物往往灵活性越强 , 越能躲避致命的伤害 , 同时小型食肉动物也有利爪和尖牙 , 所以大型动物还得避免被伤到 。
而作为大型动物来说耗费十几分钟甚至一个小时去捕杀一只体重不足10公斤的食肉动物 , 显然没有花几分钟去捕杀一头羚羊来的更划算 。

第三:数量问题
食肉动物为什么大都会选择捕杀食草动物呢?像狮子不惜去捕猎体型庞大 , 攻击性极强的非洲水牛 , 这是为何呢?原因就出在数量上 。
动物的数量与食物的获取难易度有很大的关系 , 食草动物因为低头或者抬头(长颈鹿)就能吃到食物 , 所以它们的数量是最多的 , 而食肉动物需要费力的去捕猎 , 这限制了它们数量的增长 。

对于食肉动物来说 , 在寻找猎物时 , 很容易就能找到食草动物 , 但是想要找到食肉动物就不太容易了 , 在抛开其他因素不谈的前提下 , 寻找猎物花费的时间越多 , 能量消耗越大 , 因此 , 数量也是食肉动物很少捕杀食肉动物的原因(更不用说吃了) 。

第四:生物放大作用
生物放大作用又称生物富集作用 , 它是指自然界中的有毒物质会随着食物链向上传递而递增 , 简单的说就是有毒的物质进入动物体内后本就不容易排出 , 会在身体内积累 , 而食物链上层的动物会以较多的底层动物为食 , 这样在底层动物体内的毒素就被上层动物摄入 , 随着食物链向上传递 , 越上层的动物体内的有毒物质也就越多 。

我们举个例子 , 早在19世纪 , DDT(滴滴涕 , 一种常见的杀虫剂)在全世界分为内推广开来 , 它的灭虫效果非常的显著 , 但是 , 沾了农药的害虫会被鸟类吃掉、植物也会被野兔吃掉 , 这使得DDT开始了食物链的富集 , 从而导致了许多鸟类、鱼类的数量大幅度的减少 , 比如美国的国鸟白头海雕 , 一些DDT进入水中后污染了水生生物 , 水生生物再被鱼类吃掉 , 白头海雕再将鱼类或者是吃了鱼类的海象、海豹尸体吃掉 , 最终生物放大作用差点在19世纪60年代将白头海雕灭绝掉 。

食肉动物显然是不懂得这个理论的 , 但是在漫长的演化和生存中 , 它们也有着自己的生存法则 , 而食性的相对固定就是在演化中根据趋利避害形成的 , 所以 , 生物放大作用 , 也是食肉动物很少捕杀和吃其他食肉动物的主要原因之一 。

总结单纯地说“食肉动物很少吃食肉动物”并不严谨 , 因为食肉动物所指的范畴太大了 , 就比如北极熊吃海豹 , 海豹吃鱼一样 , 显然北极熊吃的也是食肉动物 。
【食肉动物真的很少吃其他食肉动物吗?为什么?】不过 , 大多数食肉目下的动物确实在规避吃其他食肉动物 , 原因与上面四个因素有关 , 当然了 , 在饥饿的情况下 , 食肉动物是来者不拒的 , 比如狮子在极度饥饿时也会吃鬣狗 , 毕竟在生存面前 , 神马都是浮云 。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