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海湖|穿过古桥,品桂乡遗韵( 二 )



全国解放以后 , 党和政府对汀泗桥战役遗址进行了多次修缮 , 并派专人看护 , 叶剑英元帅题字“北伐先锋” , 彰显着国家对革命先烈的缅怀 。
该遗址现建有纪念碑、六柱亭、烈士墓、纪念馆等建筑 , 占地2500平方米 。
1988年被湖北省人民政府批准为全省爱国主义教育基地 , 同年1月13日被国务院定为第三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 2002年成为湖北省国防教育基地 , 2009年被中共中央宣传部批准为全国爱国主义教育示范基地 。


现在每晚6点 , 古镇的夜景灯光带准时亮起 , 宁静古朴的汀泗桥镇在暖黄色灯光的映照下分外悠然雅致 , 焕发出江南古镇的别样风情 。 氤氲水汽 , 灯光朦胧 , 古镇的夜晚像是一幅画 , 散步的人们趁着夜色 , 徜徉在青石板路上 , 跨过汀泗桥 , 回忆着往昔 , 谈论着未来 。


高桥所在的位置是咸安区的高桥镇 。 高桥镇是古香古色的历史老镇 , 宛如一颗璀璨的明珠悬挂于大幕山北麓 。
【青海湖|穿过古桥,品桂乡遗韵】根据资料记载 , 高桥的建造历史 , 可以追溯到乾隆38年 , 一直到同治11年后又进行过重修 , 即便从那时候算起 , 高桥的历史也有200多年 , 是名副其实的古桥 , 现为湖北省文物保护单位 。

细看高桥 , 可以发现它属于石拱桥类型 , 主桥长50多米 , 4米宽 , 分上下双层 , 下有五孔 , 上有廊亭 , 以石料、混凝土、木梁为主材 , 构造上立体多变 , 尤其以廊亭建设复杂且精细 。

廊亭有90多根圆木为主轴 , 上下纵横连接 , 撑起廊顶屋檐和侧面护栏 , 相当于将整个桥面罩住 , 形成类似“风雨桥棚”的效果 。 桥梁东西两侧入口还建设了牌坊 , 匾额和对联 , 由入口东西横贯桥身 , 主轴桥身路面铺设大理石 , 很常见的古朴造型 , 类似的建桥样式 , 比较少见 。

走过高桥 , 看到河流群山 , 甚至一成不变的乡道 , 热闹和静寂的氛围流转 , 日复一日没有改变 。 古典和古朴的意蕴 , 热闹和平凡的生活 , 也因为高桥变得有条不紊 , 变成一抹安静的水彩画 。 路过高桥 , 看着桥头的牌匾 , 总觉得像是穿越一般走了一个来回 , 城镇的轮廓 , 收在眼底 , 最终归纳为寂静的炊烟 。


姜咏胜/摄
灵官桥 , 又名招贤桥 , 位于通城县马港镇灵官村境内 。 横跨在发源于张师山麓的马港上游溪港上 , 灵官桥为古代石拱桥 , 旧名招贤桥 。 招贤者 , 即为招贤良之意 , 灵官桥因很早以前桥东岸原有灵官庙 , 此桥借此之景便敬称灵官桥 。

姜咏胜/摄
灵官桥全为块石结构 , 宽约15米 , 高约10米 , 长约18米 , 石拱跨度12米 , 桥面有条石栏杆 , 桥体坚定 , 雄伟大方 , 完整无损 , 历史悠久 , 是古代桥梁建筑艺术中的精品 。 2002年被列入湖北省重点文保单位 , 在全省古典建筑中有一定地位 。

姜咏胜/摄
这座古桥是南宋景定年间 , 由黄庭坚八世孙黄子贤建 。 桥墩型美观 , 宛如弯月 。 历750余年 , 仍结构牢固 , 保存完整 , 是古代桥梁建筑的珍品 。

姜咏胜/摄


白沙桥为湖北省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 位于咸宁市咸安区桂花镇白沙村境内 。 她是一座三孔石拱桥 。
据记载:弘治(公元1488~1505年)中白沙寺僧清理募建 , 明正德十二年(1517年)其徒续建 。 清代嘉庆二十四年(公元1819年)修建下游一百米处堰坝 , 咸丰七年(公元1857年)重修石拱桥 , 桥长34米 , 宽5米 , 3孔跨径10.3米 , 桥上建有凉亭、砖柱 。

鹿慧儿/摄
这座建于明正德年间的石桥承载了许多人的童年时代的回忆 。 据父辈们讲:这座桥在明清及近代江西省、通山县通往汉口出长江途中重要码头驿地 , 周边繁华热闹, 是商旅过往的必经之路 。

鹿慧儿/摄
白沙桥可谓半抱琵琶半遮面 , 坐车根本看不到此桥的形象 。 小桥有小桥的神韵 , 桥的故事都有它的特殊含义 。

鹿慧儿/摄


鹿慧儿/摄
万寿桥位于咸安区桂花镇万寿桥村与石鼓山村之间的白沙河之上万寿桥是一座三孔石拱石拱廊桥 。 桥影波光交相辉映 , 古桥森森 , 河水幽幽 。

鹿慧儿/摄
东西桥头建成拱形门 。 东桥头拱形门正上方用水泥抹了一块稍稍凹进的平整的长方形 , 长方形水泥板上自左而右阴刻繁体的“万寿桥”三个大字 。 整个桥门形状酷似从前南方的老式房屋的正门 , 外地人一上桥头 , 恍若走近一座古老的宅第 。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