梅州|气势壮阔的草原,何止是牛羊的世界,分明也是蒙古族牧民的天堂!

梅州|气势壮阔的草原,何止是牛羊的世界,分明也是蒙古族牧民的天堂!

文章图片

梅州|气势壮阔的草原,何止是牛羊的世界,分明也是蒙古族牧民的天堂!

文章图片

梅州|气势壮阔的草原,何止是牛羊的世界,分明也是蒙古族牧民的天堂!

气势壮阔的草原何止是牛羊的世界 , 分明也是蒙古族牧民的天堂!他们是草原的骄子 , 草原是他们的家乡 。 “蒙古”最早见于唐代 。 ““蒙古”的汉文译写始见于元代文献 。 额尔古纳河东岸一带 , 是蒙古族最初的历史摇蓝 。 大约在公元七世纪 , 蒙古部开始向蒙古西部草原迁移 , 到十二世纪后期 , 蒙古族建立了元朝 , 统一了全国 。 蒙古草原盛产著名的蒙古马 , 能跑善战 。

自古以来 , 蒙古人民对马就有特殊的感情 , 他们从小就在马背上长大 , 都以自己能有一匹善跑的骏马而感到自豪 , 难怪民族史学家给他们取了一个相当潇酒的名字:马背上的民族 。 当您夏日乘车在蒙古草原上奔驰 , 您会看到车窗外面望无际的绿野上 , 在一团团白云般的羊群附近 , 总有一顶顶圆形的白色毡房点缀其中:这就是蒙古包 。

在广大的蒙古族牧区 , 蒙古包确实是一种颇有特点的住房、是智慧的蒙古族人民在长期逐水草而居的游牧生活中创造出来的 。 \"蒙古包\"一名出自满语 , “包\"是“家”或“屋”的意思;在古代汉文文献中 , 一般称“穹庐”、“毡帐”或“毡包” 。 蒙古包有固定的和移动的两种 , 形状大小不一 , 但构造方法略同 , 一般说来 , 围高七、八尺 , 顶高十至十五尺 , 直径丈余 , 四周立十余根木柱 , 再用柳木结成网状圆壁 , 中央立一根大支柱、架椽木与四周圆壁连接成伞骨形屋盖 , 覆盖物冬天用白色厚毡 , 夏天用苇草或榫树皮 , 外面用毛绳勒紧 , 壁上留朝南开的木框门 , 高约三尺五寸 , 宽约二尺五寸 。

包顶开有圆形天窗 , 可以通风和吸收阳光;室内设有火塘或炉灶 , 烟筒也是从天窗伸出;地面上铺毛毡 , 门对面放着佛龛 , 佛龛下有放被褥、钟表、茶具等物品的柜子 , 至于包的内壁现在多用白布、绸布等作里 。 按照蒙古人的习惯 , 当门为上 , 男子睡在左边 , 女子睡在右边;家长住在佛龛的前面 , 客人去了 , 坐在南边 , 表示礼貌;客人留夜 。

一般睡在靠门边的位置上 。 蒙古包便于搬运 , 也便于拆迁、搭置 , 两个人用不了个小时即可收拾停当 , 另外 , 圆形的外身可以减少迎风受力面 , 不易积雪;伞状房顶形成的坡度易于排泄雨水;离开地面的小屋门 , 可以防寒和防止大雪的堆积 , 天冷时 , 包内可以生火取暖;天热时 , 门帘和部分包壁毡可以上卷 , 便于通风 , 蒙古包的这些特点 , 比较适合于牧区牧民的游牧生活 。

【梅州|气势壮阔的草原,何止是牛羊的世界,分明也是蒙古族牧民的天堂!】一般说来一个牧户都有一两个蒙古包 。 牧民们根据季节的变化和放牧的需要 , 夏天把蒙古包迁到高原和开阔地:冬天员迁入避风向阳的山谷中 。 在部分半农半牧地区 , 由于人们定居 , 很早就出现了土木结构的蒙古包、外形大体与毡毛房相同 。 现在 , 随着生产的发展 , 蒙古族牧民大多定居游牧 , 土木结构的蒙古包也越来越多了 , 当然 , 您去内蒙古草原旅行时 , 不管您想住那种蒙古包 , 都是能够如愿以偿的 。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