能拯救数百万人,获得诺贝尔奖的屠呦呦,为何被戏称为三无科学家


能拯救数百万人,获得诺贝尔奖的屠呦呦,为何被戏称为三无科学家


文章图片


能拯救数百万人,获得诺贝尔奖的屠呦呦,为何被戏称为三无科学家


文章图片


能拯救数百万人,获得诺贝尔奖的屠呦呦,为何被戏称为三无科学家


文章图片


能拯救数百万人,获得诺贝尔奖的屠呦呦,为何被戏称为三无科学家


文章图片


能拯救数百万人,获得诺贝尔奖的屠呦呦,为何被戏称为三无科学家


文章图片


能拯救数百万人,获得诺贝尔奖的屠呦呦,为何被戏称为三无科学家


以前 , 我经常喜欢看谍战片 , 还记得有一个电视剧叫《遍地烽火》 , 里面专门提到一种治疗疟疾的药物 , 名叫“奎宁” 。
有的人或许不知道“奎宁”是什么东西?
其实它主要是早期一种治疗疟疾的特效药 , 别名为“金鸡纳霜” , 当时是由法国一位科学家于1820年从“金鸡纳树”皮中提取出来的 。

据不完全统计 , 早在上世纪20~40年代 , 疟疾是一种高发病 , 主要是以蚊子为媒介传播的 , 导致每年至少有3000万人死亡 。
这种病不仅在我们国家 , 而且在非洲也很流行 。
但当时处于战争时期 , 社会动荡不安 , 国内药品急缺 , 再加上我们国内没有“金鸡纳树”这种制药原料 , 只能国外进口 , 因此很多人由于没有及时得到“奎宁”这种特效药医治 , 导致病情恶化 , 相继死亡 。
例如:1938年夏末 , 黄梅阻击战中 , 国军第68军刘汝明部队就曾因感染疟疾 , 死亡人数达到数千人 。

另外 , 奎宁虽然能治疗疟疾 , 但是也同样有很大的副作用 。
一位撤退广西的军眷 , 在怀孕期间染上疟疾 , 后来有幸得到奎宁医治 , 军医以奎宁丸与阿的平搭配 , 尽量降低药物副作用为其使用 。
最后的结果是 , 胎儿虽然保住了 , 但是胎儿的大脑发育出现问题 , 产下的孩子愣是成了智障儿 。
不过就当时的情况来说 , 这算是好的了 , 毕竟还能捡回来了一条命 。
随着科学的不断发展 , 中国在治疗疟疾方面也逐渐积累了经验 。

多年以后 , 中国优秀中医工作者屠呦呦经过在大量的中医典籍里面寻找治疗疟疾的良方 , 最终于1972年成功在青蒿中提取到一种“抗疟”物质 , 后来将其取名为“青蒿素” 。
但是青蒿素的提取之路却并不是那么容易的!
由于恶性疟原虫对传统治疗抗疟疾的药物产生耐药性 , 1969年1月 , 卫生部中医研究院加入523协作组 , 指定屠呦呦为组长 , 余亚纲为组员 , 他们的任务就是尽快找到新药打破僵局 。
1969年6月前后 , 屠呦呦和组员余亚纲筛选了30~40种中药 , 例如辣椒、蒲公英、胡椒、艾叶等 , 当时重点筛选了胡椒和雄黄 , 一开始并没有将青蒿列入筛选的对象 。

但后来前往海南岛疟区现场进行检验胡椒提取物的效果时 , 发现实际效果和药理实验效果筛选不一致 , 于是终止了对胡椒提取物的研究 。
在1970年初时 , 从事抗疟研究的顾国明被临时调到中药研究所工作 , 于是顾国明与组员余亚纲查阅了清代以及北宋时期的大量古籍文献 , 这个时候才将青蒿列入筛选药物之列 , 后来证明青蒿的乙醇提取物对疟原虫的效果达到30%-80% , 但是效果不稳定 。
此时屠呦呦团队意识到青蒿中可能含有不溶于水的抗疟物质 。
后来屠呦呦看到东晋葛洪编著的《肘后备急方》中有这样的一句话:“青蒿一握 , 以水二升渍 , 绞取汁 , 尽服之 。 ”犹如一语惊醒梦中人 , 她立刻意识到 , 青蒿的提取可能需要在低温下进行 。

此后 , 屠呦呦便对青蒿提取方法进行改进 , 采用乙醚低温提取 。
1971年10月份屠呦呦发现青蒿乙醚粗提取物的中性部分对疟原虫的抑制作用能达到100% 。 后来经过进一步分离 , 最终得到了对治疗疟疾有效的抗疟单体物质 , 也就是后来的“青蒿素” , 这一结果无疑能为数百万人带来福音 。
2015年 , 屠呦呦女士获得诺贝尔生理学或医学奖 , 也是我们国家第一个获得该奖项的人 , 让中医以崭新的方式站在世界人民的面前 。

诺贝尔奖共有5个奖项 , 主要包括:化学奖、物理学奖、生理学或医学奖、和平奖以及文学奖 , 该奖项的设立主要是为了表彰在这5个领域对人类做出巨大贡献的人士 , 从1901年开始颁发 , 如今已经有121年的历史 。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