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2年,青海一处遗址中,出土一碗4000年前的面条,不是小麦做的( 二 )



在我国的饮食结构中历来就有“南米北面”的说法 , 在北方很多农作物都可以磨成粉制作面条 , 比如黄米、小米、高粱、荞麦等 。
为了在众多农作物中锁定与淡黄色条状物成分相同的作物 , 研究人员再次来到民和县 , 向当地居民走访调查 , 了解该地区历代种植的农作物种类 。
经过多方排查 , 并结合当地地形气候等条件因素 , 研究人员最终将范围锁定在小米、黄米、荞麦、玉米这四种农作物中 。
抓住这条线索后 , 研究人员立即对淡黄色条状物与这四种农作物进行细胞检测分析 , 在这一次的分析中 , 排除了荞麦、玉米等两种农作物 。

那么 , 从遗址中挖出的淡黄色条状物究竟是什么呢 , 为了进一步获得精确的检验结果 , 专家们通过进行“淀粉粒分析” , 最终确定 , 它是由小米制成的面条 。
这个结果不仅对于考古专业是一个重大发现 , 也是我国的历史文化的一座丰碑 , 这是一碗迄今为止有证可查的最早的面条 , 它丰富了我国的饮食文化 , 也让我们领略到4000多年前劳动人民的智慧 。
小米粘性弱的特质让它在当今时代最大的作用得熬一碗香浓的小米粥 , 而在4000多年前 , 聪慧的部落居民就能够用它来制作面条 , 由此可知 , 当时的饮食文化和烹饪技术已经达到了很高的水准 。

在这碗小米做成的面条出土前 , 意大利一直是公认的面条发源地 , 就连我国有记载的最早出现面条的时间也晚于意大利几百年 。
而如今 , 我国有了新的考古发现 , 它不仅证明了我国面食文化起源之早 , 也填补了我国对于新石器时代历史的空白 。
我国的饮食文化发展至今 , 在国际世界早已独树一帜 , 面食文化更是走出国门面向世界 , 我们不需要用一次考古成果来为我们的历史增添什么光彩 , 我们早已做到了文化自信和民族自信 。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