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从月球运动规律中破解六气与十二地支的原理?


如何从月球运动规律中破解六气与十二地支的原理?


文章图片


如何从月球运动规律中破解六气与十二地支的原理?


文章图片


如何从月球运动规律中破解六气与十二地支的原理?


中国人十分看重12年这个周期 , 以12年为一轮 , 12的倍数之年龄是本命年 , 五运六气中也讲12年一个大周期 , 6年一个小周期 , 称为“六气” , 分风、热、火、湿、燥、热六气依次运行 , 这是否有道理呢?在上一篇文章中有讲到在中国2700年的历史疫情统计中 , 我们发现十二地支纪年存在一定规律 , 12个地支年份的疫情爆发频率基本连续(酉年除外) , 近似于正弦曲线 , 且12年中存在两个周期 , 即6年一个周期 。 以往文章中也有提到12地支的各种可能来源 , 比如太阳黑子的12年周期(也包含10年周期成分) , 比如木星视运动的12年周期 , 此文准备展示个人从月亮的引潮力得来的12年周期 。 (注意:此处强调一下古人的“博观约取”思维 , 可能古人在天文和生活中多方面都有发现12之数一个循环 , 方总结出12地支这样的模型)

日月引潮力月亮对人的影响多通过引潮力 , 其对自然界一个很明显的影响就是潮汐 , 个人历史文章《四柱之农历日期——月相也能对人造成影响吗?》中已经说过朔望月对人健康的影响 , 其中也有说到引潮力:

百度百科:潮汐 , 是在月球和太阳引力作用下形成的海水周期性涨落现象 。 在白天的称潮 , 夜间的称汐 , 总称“潮汐” 。 一般每日涨落两次 , 也有涨落一次的 , 每月还有初一、十五两天大潮 , 初八、二十三左右的小潮 。
原理:月球对地球海水有吸引力 , 地球表面各点离月球的远近不同 , 正对月球的地方受引力大 , 海水向外膨胀;而背对月球的地方海水受引力小 , 离心力变大 , 海水在离心力作用下 , 向背对月球的地方膨胀 , 也会出现涨潮 。

可见在月下点以及相反方向的对跖点都会引起高潮 , 而在朔望月时更会叠加太阳的引潮力 , 引起更大的潮汐 。 然而由于月球的运行平面白道也与黄道存在约5°的夹角(黄道相当于日、地和太阳系所在的水平面 , 月球围绕着地球一直在水面跳进跳出) , 因此日、地、月三者并非在朔望月都能共线 , 日月引潮力并不能每次朔望月时完全叠加 , 另外地球自转轴与太阳的黄道平面存在约23.5°的夹角 , 引潮力高潮点的纬度也在变化 。 这里介绍几个日、月的周期参数:

(滕永富 , 2020)
  • 恒星月 —— 27.32166天 , 月球经过同一片周天星座(经度)的周期 。
  • 近点月 —— 27.55455天 , 月球两次经过近地点的周期 , 刘洪(约公元129~210年)已经将近点月的长度测定为27.55476天 , 与现代测量值相差甚微 , 并首次给出白道和黄道约成古度6°1′的交角(365.25度制) 。
  • 交点月 —— 27.21222天 , 月球连续两次通过白道和黄道的同一交点的周期 , 由祖冲之(429年-500年)测得27.21223日 , 比其更早的中国天文学家所测更精确 , 且与现代测量值相差甚微 。
  • 近日点周期 —— 365.2422天 , 也就是1年 , 是地球两次经过近日点的周期 。
  • 朔望月 —— 29.53059天 , 是月球恒星月与近日点周期的会合周期 。 朔月农历初一 , 望月农历十五 。
注意:以上月球部分的数据为平均值 , 实际月球的运动是非均匀的 , 这也是东汉“算圣”刘洪(约公元129~210年)提出的 。
有以上参数 , 再看日月潮汐力的影响大小如下:

对于全球而言 , 要产生较大潮汐 , 则需要先后考虑的因素月球近地点(近点月)、日地月三者共线叠加(交点月)、半朔望月(朔月初一和望月十五都能产生大潮) , 最后如果可以再考虑地球的近日点周期(贡献只较远日点多4.7%) , 恒星月对应月球赤经变化(也是赤纬变化 , 赤纬相当于月球在地球投影的纬度) , 影响月球引潮力高潮所在的地理纬度(另有部分影响包含在朔望月中) 。
近点月和交点月会合周期近点月影响月球对地球的引潮力大小 , 交点月影响日、地、月是否在一个平面上(碰上朔望月则日月引潮力能够完全叠加) 。 个人认为 , 对于纬度跨度较大的国家或全球而言 , 需要优先考虑近点月、交点月和朔望月 , 对于局部各地而言 , 恒星月是个非常重要的影响因素 。 这里就全局来说 , 近点月 27.55455天、交点月27.21222天这两个周期比较相近 , 其合成周期(近似公倍数)更长 , 能够保证和半朔望月充分叠加 。 先计算近点月和交点月的合成周期: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