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8年,周恩来接见苏联一女学生:你失踪16年的父亲是中国的大人物( 二 )


格里戈里 , 是时候了七七事变之后 , 进入全面抗战阶段 。 当时 , 由于我方空军力量在技术方面相对较弱 , 日军利用这一暂时优势 , 在一定程度上和一定范围内掌握了制空权 。 空军兵力方面 , 在淞沪会战之前 , 日本陆军海军航空兵拥有约两千三百架可以直接投入作战的各类飞机 , 现役飞行员一千五百多名 。 同时 , 日本平均每月可以生产大约六十架各类作战飞机 , 每年培养超过四百名战斗机飞行员 。 一定数量的战斗机和飞行员储备与一定强度的再生产能力 , 使日本在一段时期内 , 可以确保空军战斗能力的稳定输出 。
【58年,周恩来接见苏联一女学生:你失踪16年的父亲是中国的大人物】一九三七年 , 我方能够直接参加作战的飞机约有二百二十架 , 为日本的十分之一左右 , 而且飞行员的数量和作战经验并不充足 。 鉴于如此危急的局面 , 获得来自苏联的空军援助极为必要 。 一九三七年八月 , 沈德夑抵达莫斯科 , 意在向苏联购买两百架驱逐机和重型轰炸机双发动机一百架 。 在由杨杰中转致电斯大林和伏罗希洛夫的电报中写道:尤其飞机一项 , 实在迫不及待 , 中国现存轻型轰炸机不足十架 , 需要之急 , 无可与比 , 请先将所商允之轰炸机与发动机尽先借给 , 速运来华(引自《民国档案》一九八五年第一期) 。
同时 , 中国希望苏联立即派遣飞行员来到中国支援作战 。 此时 , 库里申科成为不二人选 。 他个人素质优异 , 充满勇气自信 , 具备很强的团队凝聚力和领导力 , 又是轰炸机飞行员 , 一切条件都非常契合当时中国的需要 。 一九三九年五月 , 库里申科被任命为苏联空军支援援华的DB-3型轰炸机大队队长 , 协同另外一个由考兹洛夫率领的轰炸机大队 , 各自率领九架轰炸机 , 途径阿拉木图机场和成都太平寺机场 , 支援中国抗日战争 。 从此 , 库里申科开始了他在华夏大地上的征程 。

DB-3型轰炸机
格里戈里 , 坚持下去库里申科抵达中国后的第一项任务 , 就是一面适应中国环境 , 了解战争进程 , 一面帮助中国训练轰炸机飞行员 , 轰炸员 , 机枪手 , 工程师以及地面协助人员 。 轰炸机作战是庞大的系统工程 , 并非几架飞机升空就能解决问题 , 它还需要密切的空地配合 。 库里申科能够在各个方面进行教学指导和训练 , 可见他具备高超的专业素养和战斗经验 , 是苏联空军不可多得的人才 。
一九三九年九月 , 日本空军执行所谓一百号作战计划 , 旨在以武汉为起飞基地 , 利用其研制的各式护航战斗机 , 协助远程轰炸机对重庆执行轰炸任务 。 而在之前缺乏战斗机护航的作战中 , 轰炸机的损毁率达到百分之十左右 。 为此 , 日本在当月集结于汉口机场的三百架飞机当中 , 护航战斗机的比例有所增加 , 而这为库里申科的轰炸机带来了宝贵的立功时机 。
九月中旬 , 库里申科基本完成了第一项任务 , 帮助中国训练了一批具备一定专业素养和实战经验的作战人员 。 同时 , 战争局势的发展需要库里申科立刻率领这批战士投入作战 。 九月下旬 , 库里申科决定率领达莎重型远程轰炸机编队 , 轰炸入侵广州的日军 。 二十九日 , 轰炸机大队由成都起飞 , 经过数小时的飞行和轰炸 , 圆满完成任务 。

十月三日 , 库里申科的轰炸机大队瞄准了部署在武汉的日本空军 。 当日 , 他作为空中机群指挥官 , 驾驶DB-3型轰炸机直扑日本空军 , 试图通过一次大规模奇袭 , 在日军战斗机升空之前 , 重创敌军 。
凌晨时分 , 薄雾蒙蒙 , 库里申科率领的二十九架重型轰炸机编队 , 飞向武汉 。 轰炸机群抵达汉口机场之际 , 日军几乎没有料到 , 绝大部分飞机尚在地面停留 , 另一部分飞机正在机库检修 。 库里申科此刻头脑清醒 , 毫不犹豫 , 不断向各轰炸机驾驶员和投弹员下达一道道精准的指令 , 随着日军各类战斗机一架架陷入火海 , 库里申科下令机群掉头 , 进行第二轮轰炸 。
库里申科的王牌轰炸机编队 , 在此役中总共炸毁三十四架敌机 , 其中包括正在检修的十架敌机 , 击毙一百三十余名日军 , 击伤三十余名 , 还全部或者部分炸毁了日军基地的一些航空燃油仓库和各类材料仓库 。 这次轰炸直接导致日本损失超过两千万元 。 库里申科一言不发 , 用他的行动和他的轰炸机向世界宣告:日本还要面对许许多多这样的日夜 。
十一天后 , 库里申科向日本兑现了他的诺言 。 十月十四日 , 库里申科率领轰炸机群再次轰炸日军位于汉口的机场 , 此役战果更加显著:炸毁五十多架轰炸机 , 三十七架战斗机 , 近六十辆包括救护车和卡车在内的各种车辆 , 以及一座汽油库 , 弹药三万箱 , 击毙击伤六十余名日军飞行员 , 八十余名机师和三百余名海军官兵 。 如果十月三日空袭只是牛刀小试 , 此役则堪称重创日本空军 。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