沂蒙山|“沂蒙山花”映天红——何乃磊的沂蒙风情画( 三 )


【沂蒙山|“沂蒙山花”映天红——何乃磊的沂蒙风情画】在《悠悠蒙山情》中 , 他以精湛的工笔技巧绘写出农家一角:一盘石碾带着被侵华日军炮弹炸毁一角的残痕、带着当年沂蒙人民为八路军碾米支前的荣光 , 像一座丰碑矗立于画幅中心、矗立于观者心中 。 后面那被战争毁坏的石墙和远处的树林 , 昭示着当年战况的惨烈和先烈们的奋斗与牺牲 , 而挂在树上那金灿灿的玉米和前景处那温顺的山羊则绘写出了当今美好生活的来之不易 。 这丰碑似的图绘与意境 , 既是对先烈们的告慰 , 亦是对今人传承沂蒙精神、珍惜美好生活的警励 。

请到沂蒙看金秋
在《一步一层天》《沂蒙秋歌》和《请到沂蒙看金秋》等作品中 , 何乃磊在技法上将传统工笔花鸟画的“满”构图形式转化为画面空间的深度处理 , 注重巧妙用线表现造型质量 , 巧妙用色表现光影和情意 , 并探索出了线与色的巧妙融合 。
这些作品并不拘泥于纯生活的情趣 , 也不注重情节的展示 , 只是把从生活中撷取到的题材作为艺术表现的媒介之一 , 因而当人们进入其画境时 , 看到的并不是沂蒙山区生活的原版图像 , 而是一种超越现实生活、也超出人们所理解的生活情趣 , 在意境上好似有意把人们的视线引到那些不常被注意的部位、角度 , 让你去品味田园生活的清幽与静寂 , 营造的是一种远离尘嚣的诗情般的怡静 , 是一种情感的净化 。
他的作品使工笔画充满了写意的成分 , 形成了一种文韵与高雅 。 石榴、牡丹等物象是何乃磊写意作品的主要题材 。 欣赏何乃磊的《喜韵金秋》 , 一尊山石秀立画幅中心 , 两棵石榴树分置两侧:左侧一树拔地参天、硕果累累 , 似繁星金月辉映苍穹;右侧一树枝干凭空横出 , 如笔走龙蛇 , 穿插腾挪间谱写出一支交响乐曲 。
兼之用笔的劲健灵妙 , 水墨交融互渗 , 幻化出虚实相生、动静互补的水晕墨章和具有意味的气象 , 再画两只鸟儿立于石上俯视观景 , 丰富画面的同时又增添了精致的细节与生活的情趣 , 把沂蒙风情幻化成美丽的诗情画意 。

笑口常开
何乃磊的国画由最初的以形写形到以形写神 , 再到以形写心 , 一步步升华到中国画写意精神的最高境界 , 在情景相生、情景交融、画以写心、画以载道等方面呈现出了六个美学特征:
一是“人民艺术为人民”的艺术理念铸就了其作品的人民性、大众性之根基 。 他取材立意均来自生活和基层大众 , 来自于大众心声 , 造就了扎根人民、深接地气、具有鲜灵生活气息的美学特色和风格 。
二是淳朴亲切的农家风情 。 他自幼时心中即萌发出的对沂蒙自然之美的感悟中得到启发 , 通过笔下那些沂蒙物象在“外师造化 , 中得心源”中绘写出了独具风貌的沂蒙风情 , 成为中国绘画史上的一种独家创举 。
三是将战争遗痕注入绘画中成就了其画作独具的沧桑之美 。 何乃磊出生于解放战争刚刚结束的年代 , 幼年时对那些战争遗迹即铭刻于心 , 乡亲们对那些遗迹的叙述曾在他心灵中激发起层层波澜 , 由此 , 这些印象通过画笔注入作品中一直伴随着他的创作 。 那些曾历经战火的断壁残垣、弹坑枪痕成为了他笔下沂蒙美好风光中的另外一种斑驳残缺的画意 , 与画中的丰收、美好、圆满、和平等形成了一种对比意象 , 产生出独特的画意 。
四是文化艺术传承之美 。 首先 , 他在把工笔画画到极致后又另辟蹊径开拓出写意一路的沂蒙风情画 , 而后又创工写结合之作 , 靠工笔的精致细工画法给写意画增补了纯真明实之象 , 用写意笔法给工笔画注入了灵动鲜活气息 , 实现了工写画法的互补交融 。 其次 , 将沂蒙文化和当代沂蒙精神的红色基因元素注入画中 , 在淳朴的沂蒙风情画中注入了浓浓的文化含量 , 给这种地域风貌、淳朴乡情画注入了诗情雅韵 , 使之登上大雅之堂 。
五是画中寄托着先烈、先贤和今人所期盼的美好愿景 。 他的沂蒙风情画气象清丽、美满幸福、丰和欢快 , 许多历经战争年代的革命前辈观后感慨万千 , 说这就是他们“当年抛头颅洒热血时所期盼的生活愿景” 。 何乃磊把沂蒙风情画当作对先烈的一种告慰 , 当作对今人的一种激励来创作 , 画面中人人期盼的美好愿景给世人带来了美好的精神享受和行为鼓励 。
六是这种画从形式到内涵都蕴含着“爱党爱国爱军 , 水乳交融 , 生死与共 , 无私奉献”的沂蒙精神内核 , 是站在当代绘画艺术巅峰上的一种高屋建瓴式的积极进取 , 由此也带动和引发了沂蒙画派的诞生与奋进 。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