68岁老人感慨:返乡花10万元自建房养老,然而却被现实打脸


68岁老人感慨:返乡花10万元自建房养老,然而却被现实打脸


文章图片


68岁老人感慨:返乡花10万元自建房养老,然而却被现实打脸


文章图片


很多人过惯了都市里的车水马龙、人来人往的摩肩接踵 , 就特别向往“采菊东篱下 , 悠然见南山”的田园生活 。
“涉江采芙蓉 , 兰泽多芳草”的意境令人心驰神往 , 很多人都向往那种世外桃源的生活 。 等退休了 , 寻一处乡下宅院 , 前门种花、后门种菜 , 养一只猫、一条狗 , 过那种“日出而作 , 日落而息”的生活 。
我的姑姑今年68岁 , 刚退休那会帮儿子带孙女 。 等到孙女上学后 , 她和我姑父就从西安市来到故乡柳枝镇 , 购置了一处房宅 , 悠然自得地过起了田园养老生活 。
唐代诗人贺知章《回乡偶书》写道:“少小离家老大回 , 乡音无改鬓毛衰 。 儿童相见不相识 , 笑问客从何处来 , ”
这首诗用在今天返乡养老的姑姑身上 , 是有代入感的 。 放下几十年喧嚣繁华的闹市 , 回归到久远亲切的乡村 。 可时 , 当我去看望姑姑时 , 却听了她一肚子的牢骚 。
下面 , 是我姑姑返乡养老的深刻体验和许多感受
风土人情不适应 , 礼尚往来太累人 。我从小在乡村长大 , 当年我叫叔叔、婶子的那辈人基本都不在了 。 和我同辈的哥哥、嫂子也所剩不多 。 经常见到的都是跟我儿子差不多大的 , 都喊我姑姑 。

68岁的姑姑返乡养老
我跟老公来到乡村养老 , 就是想图一份清净 。 我们在这买了一处旧房子 , 花了六万多进行了装修 , 又添置家具花费了四万多 , 总共花了十万 , 盖成像城里三室一厅的单元房 。
我在院子里种上花花草草 。 天气好的时候 , 坐在院子的花架下 , 弹琴、画画 , 眼睛疲惫时仰望天空 , 蓝天白云、青山绿水 , 近在咫尺 , 我心里很惬意 。

姑姑的小院子
后来 , 年龄大点的远方亲戚来我家串门 , 走动 。 聊一些村里七大姑八大姨的事 , 我也听不懂 , 又不好驱赶他们走 , 他们慢慢也有意无意地把我拉入这个圈子 。
接着隔壁家孩子喝满月宴请我 , 今天张家盖好新房子要贺一下 , 明天 , 王家老太太九十大寿吃酒席 。 农村的各种五花八门、风俗礼节很多 , 请帖不断、礼数花样 , 原本我和老伴是想过一个清净的晚年 , 但是在乡村生活很累 。
如果你断然回绝这些宴请 , 那么在别人眼里你就是不合群 , 孤家寡人 。 人们会在你背后嚼舌根 , 疏远你 。 更有难听的话说你抠门、吝啬、不懂得人情世故 。 要想融入这个圈子很累 , 剥离这些风俗习惯 , 自己反而是高处不胜寒 。
得了病很麻烦 , 没有医疗卫生站 , 没有救护车 , 看病要到二十公里外去治疗 。我的身体表面看起来 , 精神抖擞 , 神清气爽 。 但是 , 背后都有着难以诉说的病痛 。 有一天晚上 , 我浅表性胃炎发作 , 疼得豆大的汗珠往下落 , 在床上翻来覆去的呻吟挣扎 。
乡村没有及时就到的救护车 , 周围村子各家各户离的远 , 村子里也没有医生 。 我老公急的手忙脚乱 , 后来敲开了邻居家门 , 给人家发了红包 , 开着一辆面包车把我送到十公里外的镇上医院 。
镇上的医生一看都没有啥临床经验 , 大部分都是刚毕业的大学生实习 。 他们给我开了止痛药 , 让我转到县城医院治疗 。 就这样我痛到天明 , 被转到县上医院才得到治疗 。
我老伴腿上有风湿病 , 不能受凉 。 冬天 , 乡下没有供暖、供气设施 。 我们是买的生铁炉子 , 烧焦炭取暖 。 半夜还得起来几次 , 给炉子加焦炭 。 农村房子层间高 , 到处都有缝隙 , 一离开炉子 , 外面就冻的瑟瑟发抖 。
虽然家里有卫生间 , 但是没有连接化粪池 , 只能排水不能方便 。 冬天冷 , 就在卫生间大便 , 过几日老公就得一桶一桶担出来 , 倒在田间地头浇庄家 。
伴随着年龄增大 , 对于老人来说最需要的是医疗设施 。 没有方便的医院 , 每次有大病就得喊来左邻右舍 , 半夜三更拉进医院是很不方便的 。
在乡下 , 没有警察、没有物业人员 。 似乎可以自由呼吸 , 天马行空 。 然而 , 除了在院子里种菜养花 , 可以去爬山锻炼 , 河边钓鱼 。 没有像样的商场可逛 , 也吃不到美味佳肴 。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