混得“最失败”的瓶装水,花60亿打广告亏了40亿,无奈溃败离场( 三 )



2013年底 , 恒大冰泉的财务账单显示 , 恒大冰泉一季度的销售额只有二十多亿 。
也就是说 , 恒大冰泉在推出的当年不仅没有赚钱 , 六十多亿的广告费有三分之二都打了水漂 。
为了挽回恒大冰泉的尴尬业绩 , 也为了及时止损 , 恒大冰泉在2014年迅速调整策略 , 将旗下的瓶装水和桶装水都大幅度降价 , 但销售业绩还是提不上来 。
那么 , 这究竟是怎么一回事呢?到底是哪一个环节出现了问题?
即使恒大冰泉意识到当初的策略失误 , 甘愿“自降身份” 。
从高端品牌路线重新向中低端品牌路线靠拢 , 重新规划恒大冰泉的产品定位 , 降低广告营销费用并改变渗透式的营销策略 。
但是 , 老百姓对恒大冰泉的刻板偏见已经形成了 。

恒大冰泉刚刚进入市场的时候 , 主打的是高端品牌 , 面对的是所谓的高端人群 。
换句话说 , 老百姓们虽然对于恒大冰泉这个高端品牌耳熟能详 , 但是却不愿意为其买单 。
毕竟 , 恒大冰泉5元350毫升一瓶或者25元一升的“金汁玉液”对于普通收入的群体实在是太不友好了 。
随着收入的惨淡和前期巨额投入无法回本 , 恒大冰泉跨界打造的高端饮用水品牌彻底失败 。
那么 , 恒大冰泉跨界失败的惨痛案例对于我们有何启示呢?
关于恒大冰泉跨界失败的反思
恒大冰泉的失败表明 , 消费者的需求永远是市场的第一导向和根本基础 。
有人说 , 中国的农民是很苦的 , 因为中国几十年来的粮价几乎都没有变过 。
和中国的粮食价格一样 , 国内的饮用水价格也一直保持在稳定低廉的水平 。

对于国内饮用水经销商来说 , 想要打悬殊的价格战几乎是不太可能的 , 国家为了保障人民的饮用水安全也不会允许这样的现象出现 。
换句话说 , 在国内卖矿泉水 , 只靠抬价“抢钱”是不太现实的 。 比较可行的策略就是薄利多销 。
那么 , 对于恒大冰泉来说 , 它的零售价很高 , 价格非常不亲民 。
在价格优势方面 , 它比不上深耕饮用水行业多年的康师傅、统一等国产亲民品牌 。 也就是说 , 对于消费者而言 , 饮用矿泉水的可替代品非常多 , 你卖的贵 , 我不买就是了 。
放眼国内的矿泉水市场品牌 , 恒大冰泉不具有价格优势 , 而且 , 作为后来者 , 作为面对高端人群(也就是愿意花高价买水的群体)的饮用水品牌 , 恒大冰泉也不是独一无二的 。

在国内同类的饮用矿泉水中 , 有的品牌(比如说依云、崂山矿泉)跟恒大冰泉有着相似的市场定位 , 恒大冰泉并没有太大的优势 。
总而言之 , 无论是在价格还是品牌方面 , 恒大冰泉都无法在激烈的饮用水行业竞争中占据优势 , 这是它失败的根本原因 。
盲目自信 , 前期投入成本过高 。
作为国内房地产行业的巨头 , 恒大集团在进军汽车行业和体育产业之后 , 都取得了举世瞩目的成就 。
比如 , 广州恒大足球队自改制以来 , 问鼎多次中超冠军和两次亚冠冠军 。

跨界的频频成功增长了恒大集团进军饮用水行业的信心 。
但是 , 如果盲目自信 , 不能做到具体情况具体分析 , 也是要面对惨痛失败的 。
恒大冰泉的失败就很好地说明了这一点 。
恒大冰泉在前期投入巨额营销费用和开发费用 , 这种魄力无人能比 。
但是 , 饮用水行业和其他行业不同 , 打造知名的饮用水品牌需要有足够的诚意和长期的时间沉淀 。
一个品牌口碑的建立从根本上来说来自于消费者的消费和认可 , 而不是各种各样天花乱坠的广告营销 。
除了水源开采和广告营销之外 , 恒大冰泉还建立了多条高端生产链和高端水厂 , 这种巨额投入在短期内很难回本 。

广告营销和消费人群定位的失误 。 通俗地来说 , 恒大冰泉太想要在饮用水行业一鸣惊人了 。
正所谓心急吃不了热豆腐 , 恒大冰泉铺天盖地的广告是很深入人心 , 但是并没有很好地打开消费市场 。
也就是说 , 恒大冰泉没有处理好老百姓和所谓的高端人群的消费矛盾 。
老百姓直到恒大冰泉品质好 , 但是往往不舍得花钱买 。
而对于那些愿意买的高端人群来说 , 他们还有比恒大冰泉更好的选择 。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