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鄂尔多斯流浪的日子 , 马吉明吃过食堂的剩饭、翻过垃圾桶里找过吃的 , 后来又靠着一些修车的手艺 , 到车棚里打过工 。
但由于身体的特殊情况 , 他无法有稳定的工作 。
渐渐地冬天来了 。
而此时 , 在车棚附近一个叫刘巧玲的女人 , 注意到了马吉明 。
她发现这个小伙子衣服又脏又破 , 手脚冻得红肿 , 看上去十分可怜 , 就走了过去 。
说起当时的情景 , 刘巧玲还是很激动:“我就听他们说这个小子没有家 , 每天就在车棚住 , 我也不知道是种啥心情 , 还是就是这个缘分 , 我就那么望着他 , 我说 , 那你跟我走吧 。 ”
可刘巧玲离开家做生意 , 租的房子并不大 , 根本就没有马吉明住的地方 。
于是 , 她决定把马吉明安顿回老家 , 起码在那里父母总会管他住 。
马吉明跟随刘巧玲来到了包头她父母的家 , 那是刘二奴第一次见马吉明 。
“身上又脏又臭 , 手脚冻得全是疮 , 后来给他洗澡 , 身上的虱子得拿笤帚扫”可刘二奴一点也没嫌弃他 。
直到把马吉明收拾干净之后 , 刘家人这才发现 , 这小伙子智力有问题 。
不仅如此 , 脾气还很大 。
于是他们便以为这小伙子不是自个儿走丢的 , 而是被故意遗弃的 , 也没报警 , 并收留了这个陌生的小伙子 。
谈起刚刚被收留的情形 , 刘二奴说他真是操碎了心 。
那时的马吉明常常会乱发脾气 , 有时趁家里人不注意 , 还会跑出去 。
刘二奴为了防止他再次跑丟 , 就把他时时刻刻带在身边 。
用他老伴的话说 , “那就是二奴的左膀右臂 , 一刻都不离” 。
就这样 , 带着带着 , 刘二奴和这孩子就分不开了 , 一会儿工夫不见就会担心 。
在他眼里 , 这孩子俨然已经成了他的小儿子 , 他给这个小儿子取了个名字叫刘军民 , 还在派出所上了户口 。
村民见了刘二奴就说:“这就是你的三儿 。 ”
刘二奴也欢喜地回应道:“嗯 , 又添了个儿 。 ”
最让刘二奴开心的是 , 刘军民的话虽然不多 , 但他知道这个儿子心里有他 。
在外人面前 , 刘军民开始叫刘二奴“大”(爸) , 管刘二奴的老伴叫妈 。
年复一年 , 刘军民与刘家人的感情越来越深厚 。
刘丹(刘巧玲的女儿)说起这个舅舅时格外高兴:“他一有钱就会跟我说‘我有钱你拿着去上学’ , 然后我每次回家他都会说让我姥爷快点把那个羊呀什么的卖了 , 然后那个钱给我去上学 。 ”
而刘家其他人也特别喜欢刘军民 , 尤其是大姐刘巧玲 , 她觉得这个弟弟简直就是家里的福星 。
“因果福报我还是相信的 , 其实军民没来我们家之前 , 我们家的条件并不好 , 来了两三年以后 , 我们家是一天赶一天好 , 有时候想想就是军民带来的大福气 。 ”
4.难以割舍的情缘眼看着和自己朝夕相处十九年的儿子 , 就要回到自己的亲生父母身边 , 刘二奴打心里不好受 , 他早已习惯了生活里有马吉明 。
早几年前 , 刘巧玲提出把父母和弟弟接到城里居住 。
但刘二奴怕刘军民住不惯楼房 , “一家三口”在农村的平房住着自在 。
刘巧玲只好和两个弟弟花150多万 , 在老家盖了新房 , 让他们住的更敞亮 。
就在马家来接马吉明的前一天 , 刘二奴问小儿子是否愿意和马耀国回去 。
当时小儿子地回答令他十分满意:“不 , 我没大(爸) , 早就死了”态度很坚决 , 死活不走 。
可是 , 计划赶不上变化 。
当马吉明看到马耀国带来的全家福时 , 突然记起了父母 。
心性就像小孩一样的马吉明 , 瞬间又改变了想法 , 要跟马耀国一起回家 。
刘二奴这时也坐不住了 。
他想不通 , 跟在自己身边 , 守护了十九年的儿子 , 说走就走 。
他气得回到了房间 , 坐在炕上一言不发 。
一旁的民警吕继飞劝慰他:“马吉明就跟小孩子一样 , 还能跟他计较这个” 。
马耀国此时心中既感慨又感动 , 他也走进了刘二奴的房间 , 表达了感激:
“你能收养不管我的孩子也好 , 谁的孩子也好 , 你能收养下来 , 就是天下最伟大的父亲 。 ”
因为来得太匆忙 , 马耀国什么也没准备 , 他表示回去后一定好好补偿刘家 。
其实刘二奴也并不是真的生气 , 他只是太舍不得马吉明了 , 并表示不会要任何补偿 。
最终刘二奴也想开了 , 血浓于水 , 亲情是割不断的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