现在看到的麻雀,和小时候看到的差异很大,原因值得人类深思


现在看到的麻雀,和小时候看到的差异很大,原因值得人类深思


文章图片


现在看到的麻雀,和小时候看到的差异很大,原因值得人类深思


文章图片


现在看到的麻雀,和小时候看到的差异很大,原因值得人类深思


文章图片


现在看到的麻雀,和小时候看到的差异很大,原因值得人类深思


文章图片


现在看到的麻雀,和小时候看到的差异很大,原因值得人类深思


文章图片


现在看到的麻雀,和小时候看到的差异很大,原因值得人类深思


文章图片


现在看到的麻雀,和小时候看到的差异很大,原因值得人类深思


综述清晨的阳光里 , 麻雀叽叽喳喳 , 新的一天开始了 。 其实 , 我们没有注意到 , 现在的麻雀品种已经和过去不一样了 , 原来的麻雀去了哪里?现在的麻雀又从哪里来呢?

消失的麻雀我们平时习以为常的麻雀 , 与爷爷奶奶辈所见的麻雀并不一样 , 我国以家麻雀为主 , 后来的麻雀却不尽然是家麻雀 , 这其中有一定的历史原因 。
1950年代 , 我国的本土麻雀几乎消声灭迹 , 清晨没有麻雀争鸣 , 一片寂静 。 而这不是生态恶化的结果 , 而是人类活动的后果 。
【现在看到的麻雀,和小时候看到的差异很大,原因值得人类深思】建国之初 , 我国百废俱兴 , 农业亟待发展 , 粮食产量难以满足人们的生活需求 , 国家自然要想办法解决 , 如何提高产量呢?一条路是提高粮食品种本身的质量 , 高效的生产粮食;另一条路是减少粮食生产中的不必要消耗 , 比如害虫和麻雀给粮食带来的危害 。

打仗过程中 , 人们无心也没有条件生产粮食 , 照料庄稼 , 麻雀就有了广阔的生存空间 。
麻雀是杂食性动物 , 可以吃小昆虫 , 也可以吃粮食 , 甚至生活垃圾、剩饭剩菜 , 麻雀都可以欣然吃下 。
人退 , 则麻雀进 , 于是麻雀在1950年代迅速繁殖 。

其实那个时间段 , 不仅仅是麻雀数量迅速增长 , 老鼠、害虫等动物都是数量大增 , 粮食产量不可避免的受到影响 , 人们自然而然认为 , 消灭麻雀、老鼠、害虫等危害粮食的动物 , 就可以提高粮食产量 , 让大家吃饱饭 。
于是 , 除四害的运动应运而生 , 这在当时是有一定合理性的 。 毕竟研发优质粮食品种不是一朝一夕的事情 , 何况我国当时科技水平非常落后 。

除四害运动最大的成果是除麻雀 , 最大的受害者也是麻雀 , 当时一天能打2万多只麻雀 , 经过这次运动 , 我国本土的麻雀几乎消灭殆尽 。
但是 , 粮食产量却没有按照人们的预想上升 , 反而下降了 。 原来 , 麻雀不仅仅吃粮食 , 它还能吃庄稼上的害虫 , 所以 , 我国不得已又从苏联引进了一大批麻雀 。
这些欧洲来的麻雀和我们本土的家麻雀没有生殖隔离 , 它们互相交配 , 基因交换 , 相互影响 , 如今的麻雀 , 在外貌上有了很大的变化 。

走近麻雀麻雀并不是指某一种鸟 , 它是一个大家族 , 其中有27个品种 , 我国现在主要是家麻雀和树麻雀 。
树麻雀就是从欧洲引进的品种 , 但是 , 它们的外观差别不大 , 形体大小也很接近 , 成年麻雀基本在13-15厘米左右 , 毛色一般是棕色 , 色泽不均匀 , 有些会有的淡淡地绿色 , 有些会有黑色 。

麻雀的翅膀比较小 , 形状较圆 , 不善于高飞 , 也很难飞得很远 , 所以我们经常看到麻雀落在树枝上、电线杆上、窗台上、路边 。
麻雀是杂食性动物 , 既可以吃肉也可以吃植物 。 所以 , 我们可以看到麻雀在有人的地方 , 会吃人类的食物残渣 , 在野外就吃小虫子、草木的枝叶 。

麻雀是典型的群居动物 , 经常几百只聚居在一起 , 伙伴越多 , 它们越开心 , 有点“社牛”的感觉了 , 这种现象也可以叫作“雀泛” 。
它们会结成一个团队 , 或者说一个大家庭 , 白天就在自己的领地里觅食 , 傍晚 , 会成群结队地回到自己的大家庭 , 有时会是一棵大树 , 在繁茂的树冠里叽叽喳喳 , 可能是在讨论一天的收获 , 离奇的经历 。

麻雀的繁殖能力在自然界中也是佼佼者 , 它们喜爱搭建自己温暖的小窝 , 给下一代更好的成长环境 , 精心照顾之下 , 幼鸟存活率自然会提高 。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