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多年里,只有1名公安特派员,如何管理几万人的乡镇?( 二 )


其中 , 关于警察队伍数量和密度的理论非常重要 。 沃克认为每1万人中至少有25位警察 , 才能确保社会治安的稳定 。 平均每位警察负责管理400人左右 , 如果低于这个标准 , 可能会出现当地警察忙不过来的情况 。 不得不说 , 沃克的警察密度理论 , 对西方各国的警察队伍建设 , 起到了很大的作用 。 西方各国在建设警察队伍的过程中 , 基本上都沿用了这一理论 。

70年代警察
日本、德国、法国等西方国家中 , 警察数量的密度 , 基本上都在每1万人25位警察以上 。 以5万人口的乡镇为例 , 下辖了十几个甚至几十个村庄 , 最少需要100多名警察 , 才能维护当地治安 。 部分西方国家的警察密度 , 甚至达到了每1万人中35名警察以上 。 其中 , 保加利亚每1万人中拥有62名警察 , 警察密度世界第一 。 与西方各国相比 , 我国警察队伍的数量密度长期偏低 。
早在1954年 , 我国总人口已经突破了6亿人口 。 如果按照当时的警察密度理论 , 我国在50年代中期 , 就需要拥有150万人左右的警察队伍 。 当时 , 我国警察队伍的总人数 , 连一半都不到 。 从50年代到70年代 , 将近30年时间里 , 我国警察队伍的总数 , 一直维持在70余万的水平 。 随着老一代警察的退休 , 甚至曾经下降到了68万人左右 。

70年代警察
与此同时 , 我国总人口开始不断增长 。 1981年 , 我国总人口突破了10亿人的关口 , 警察总数仍然是70余万人 。 由于警力有限 , 从50年代到70年代 , 我国大部分警力都分布在各个城市 , 广大的农村地区 , 警力非常有限 。 当时 , 基层派出所还没有普及 。 大部分乡镇根本没有派出所 , 只有1名或者2名公安特派员 , 负责维持乡镇治安 。
一般的乡镇都有好几万人 , 一些人口稠密地区的乡镇 , 甚至超过了10万人 。 依靠1名或者2名公安特派员 , 如何为何各地的治安呢?其实 , 这需要集合当年的时代背景 。 从50年代到70年代 , 人口流动非常小 , 以传统的农业经济为主体 。 在这样的环境下 , 治安一直非常好 。 第二 , 从50年代到70年代 , 有一个群体起到了至关重要的作用 。

六七十年代民兵
由于战备的需要 , 我国各个乡镇基本上都组建了武装民兵 , 尤其是北方的各个省份 , 例如东北、西北各地 。 民兵们拥有枪械 , 例如56式半自动步枪等等 , 还会定期进行射击打靶训练 。 这些武装民兵们 , 很大程度上承担了乡镇社会治安的任务 。 例如河北省曾经发生了这样的案件 , 为了追捕一名重大案犯 , 某个乡镇的公安特派员 , 动员了各村的100多名武装民兵前后围堵 。
不过 , 这样的模式在70年代末期出现了很多问题 , 已经很难继续维持 。 70年代末期 , 我国经济持续高速发展 , 人口流动大大提高 。 各地乡村的青壮年们(包括民兵们) , 逐步开始了进城务工 。 随着大量的青壮年流动 , 原有的乡村民兵体系 , 已经无法持续 。 与此同时 , 我国社会治安开始面临很大的考验 , 各地公安机关的立案数量逐年增加 。

六七十年代民兵
1979年 , 我国公安机关的立案数量为50多万件 。 1980年 , 达到了70万件以上 。 1981年 , 更是达到了89万多件 。 在这样的大背景下 , 几万人口甚至10万人口的乡镇 , 尤其是城乡结合部区域 , 依靠1名或者2名公安特派员 , 已经无法管理 , 因为实在是忙不过来 。 进入80年代以后 , 随着我国警察队伍的总人数逐步增加 , 开始陆续在各个乡镇组建基层派出所 。

70年代公安
基层派出所的出现 , 很大程度上缓解了基层警力不足的问题 。 当然 , 在八九十年代 , 基层警力仍然有限 。 因此 , 在鼓励各个乡镇、村庄组建治安员 , 在城市的各个街道 , 鼓励组建联防队 。 此外 , 各个大型工、矿企业的保卫科、保卫处 , 拥有了一定的执法权 , 负责管理各个生活区、家属区的治安、一般的打架斗殴或者盗窃案件 , 保卫科或者保卫处就能够处理 。
关于我国公安队伍发展建设的一系列故事 , 还有很多 , 作者在以后的文章中 , 和大家慢慢聊 。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