晚清“刺马案”:慈禧和曾国藩两大高手的博弈,背后真相细思极恐( 二 )


种种蹊跷暂且按下不表 , 让我们先回到案件本身 。
迷雾缠身的行刺之人
刺马案虽事发突然 , 但好歹凶手被当场擒获 , 只要严加审讯 , 似乎也不难弄清楚其中的来龙去脉 。
命案发生之后的第三天 , 即七月二十九日 , 同治帝及慈禧太后连发四道谕旨 , 让江宁将军魁玉督同各司、道官员赶紧严讯 , “务得确情 , 尽法惩办” 。
可谁知刺客虽然对刺马一事供认不讳 , 但关于行刺目的和背后主使却一问三不知 , 唯一交代的仅仅是自己名叫“张汶祥” , 河南人氏 。 而通过观察 , 这个刺客操着湖北口音、不食猪肉(极可能是回民) , 说明就连最基本的籍贯问题 , 都是其信口胡诌的 。

经魁玉再三审讯 , 也没有获得任何有用的信息 , 即使将其妻儿绑缚堂前 , 受刑于侧 , 嫌疑人却依然守口如瓶 。

而每每询问至关键处 , 张汶祥不是闪烁其辞便是顾左右而言他 , 一会说马新贻暗通回匪 , 自己是为天下除害 , 一会又说与马新贻过往结有冤仇 , 自己刺马仅是出于私怨 。
刺马案扑朔迷离背后又牵涉重大 , 主审官员均以“唯恐嫌犯未正典刑而暴毙狱中”为由 , 在审讯过程中虽是威逼利诱 , 却始终未对张汶祥用刑 , 只是一再“昼夜熬审” , 寄希望于反复消磨时间 , 来获得想要的结果 。
要知道张汶祥既然敢束手就擒 , 显然早已抱定必死之心 , 大刑伺候都未必会老实交代 , 此时凶手既能免受皮肉之苦 , 就更是肆无忌惮了 。 张汶祥“坚不吐实” , 案情一直无法取得突破 , 而民间对刺马的缘由 , 却迅速催生出了诸多版本 , 众说纷纭、莫衷一是 。
而更令人生疑的是 , 就在马新贻遇害不久 , 案件仍在审理之时 , 各大梨园行中便有戏文相继上演 。 舞台演绎中 , 马新贻、张汶祥、曹二虎本是异性兄弟 , 因马新贻见色起意 , 与曹妻暗中勾搭成奸 , 才导致张汶祥最终对其痛下杀手 。
这种马新贻“渔色负友”的论调 , 不仅在当时广为传播 , 在后世也是大行其道 , 甚至连李连杰主演的电影《投名状》中 , 也借鉴和继承了这种说法 。
当然 , 这种“桃色仇杀”的推断 , 极有可能是某种力量在背后指使 , 并加以散播 , 用来混淆视听 , 并且丑化、污蔑死者 。
首先 , 马新贻在临终遗疏中曾明确表示“突有不识姓名之人 , 以利刃刺臣右胁肋下” , 说明二人此前素未谋面 。 而且就在马新贻身亡后 , 其妻不久便“坠金自尽” , 试问如果马新贻是个好色之徒 , 那么他夫人怎么可能为其殉情?
江宁地方官员审理多日却毫无头绪 , 魁玉只能无奈地上奏表示“拿获行刺之凶犯 , 始则一味混供 , ……而讯其行刺之由 , 尚属支离狡诈 。 ”这样的推脱、敷衍之词 , 显然无法令朝廷满意 , 案件审理一个多月后的九月五日 , 中枢再次下旨 , 委派张之万为钦差 , 驰赴江宁 , 专事督办刺马一案 。
只是从张之万开始 , 整个刺马案的高潮 , 才正式展开 , 一幕幕更加诡异而耐人寻味的“表演” , 也相继发生了……
审案人员的怪异表现
其实早在张之万赴宁之前 , 清廷在八月初即率先委派当时的直隶总督曾国藩接任两江 , 同时调查“刺马案” 。 而曾国藩此时正深陷“天津教案”中焦头烂额 , 朝廷也任命了李鸿章接替他的直隶总督 , 并接手曾国藩处理教案的善后工作 。
按常理而言 , 借此机会迅速逃离津门 , 正是曾国藩求之不得的 , 谁知湘军主帅竟百般拖延 , 先是以身体抱恙为由 , 请求开缺 , 朝廷不允 , 其后又强行赖在天津长达三个月之久 。 这才有了后来朝廷临时委任张之万为钦差 , 先行赴宁的圣旨 。
而皇命在身的张之万似乎也不着急 , 八月十日下的圣旨 , 钦差大人直到九月下旬才不紧不慢地抵达南京 。 轮到张之万亲自审理时 , 依然延续了先前江宁地方官员的工作作风 , 只是一味“熬审” , 并未使用任何突破常规的审讯手段 。
结果当然不出所料 , 张汶祥继续装疯卖傻 , 开口便只求速死 , 熬审则一言不发 , 实在糊弄不过去了 , 便前言不搭后语的胡乱编造 , 时常导致口供前后矛盾 , 篡改、翻供的情况更是层出不穷 。
从九月底到十二月初 , 朝廷对张之万的审讯速度和调查结果都极其不满 , 多次下旨斥责 , 张之万被逼无奈 , 最后于十二月中旬具折上奏 , 查明的结果是:
张汶祥出身捻军 , 又复通海盗 , 因马新贻在浙江巡抚任上剿杀其同伙甚多 , 再加上其妻罗氏受人蛊惑诱逃 , 张汶祥曾“拦舆呈控” , 而马新怡未准审理 , 因此怀恨在心 , 进而报复行刺 。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