更令人啼笑皆非的是 , 关于此案是否牵涉幕后之人 , 钦差大人的调查结果竟然是“无另有主使各情 , 尚属可信” 。 “尚属”一词 , 代表“姑且算是” , 如此人命关天的要案 , 是非真相 , 自是非黑即白 , 哪来的模棱两可?
这样的含糊表态显然无法让朝廷满意 , 随即再次下旨督促曾国藩抓紧就任两江审案 , 同时 , 另派老成持重的刑部尚书郑敦谨为钦差大臣赴江宁复审 。 郑敦谨素以铁面无私、刚正不阿而闻名 , 在江宁审案也是兢兢业业、一丝不苟 。 只是两江总督曾国藩却表现得相当散漫 , 整个过程均是冷眼旁观、一言不发 。
最终 , 此前审理近半年却毫无头绪的刺马案 , 在曾国藩回任两江后不到一个月 , 在大部分人的“默契配合”下 , 很快便有了最终定论 , 曾国藩与郑敦谨“照魁、张原奏之法奏结此案” 。
但并非所有人都保持了沉默 , 共同参与审案的江宁布政使孙衣言、江宁盐法道袁保庆 , 二人均系马新贻心腹 , 对于刺马案疑点重重而仓促结案极为不满 。
审理过程中孙衣言更多次抗议对嫌犯用刑 , 无奈人微言轻 , 主审者无论魁玉、张之万还是郑敦谨、曾国藩对其建议均充耳不闻 , 这也直接导致了孙、袁二人事后拒绝在结案奏折上签字画押 。
但无论如何 , 同治十年(1871)三月二十六日 , 谕旨结案 。 四月四日 , 张文祥以谋反大逆律问罪 , 处凌迟之刑 , 摘其心于马新怡墓前致祭 。 此案过后 , 钦差郑敦谨并未回京复命 , 而是以抱病为由 , 径直返回原籍 , 而且此后终其一生 , 都再未涉足官场 。
谜案背后的合理推测
命案发生曲折离奇、审理过程又诸多蹊跷 , 下面就让我们以案件发生的时间顺序 , 结合史料进行合理的分析与推测:
据马新贻嗣子马毓桢回忆 , 其父曾亲口透露 , 1868年那次养心殿的密谈 , 慈禧透露将要将其调任两江 , 而此行的目的 , 便是要彻查四年前 , 湘军攻破天京后 , 是否如外界传闻贪墨太平天国巨额财富 , 以及有无其他不法行径 。
要知道 , 太平天国定都天京十年有余 , 最终湘军围城苦战两载方得攻破 。 而1864年后 , 两江总督一直被曾国藩把持 , 江宁也一直是湘军的地盘 。 此时突然调非湘军系的马新贻接任 , 同时还肩负查案的秘密任务 , 这无异于在湘军的心脏插刀 。
这也是为什么密谈后马新贻惊恐莫名 , 甚至早早便预料到自己将遭遇不测的原因 。
平定太平天国后 , 曾国藩为避免猜忌 , 立即主动大幅裁撤湘军 , 结果清廷不仅将其调任直隶加以监视 , 更变本加厉在江宁安插眼线 。
况且太平天国的财富问题 , 本就是一笔糊涂账 , 彻查之下 , 谁又能保证全身而退?
湘军立下不世之功于前 , 曾国藩顺从与忍让于后 , 如此种种却并没有换来统治者的推心置腹 , 而且接下来的调查又很有可能会侵害整个湘军集团的利益 , 这种背景下 , 于情于理 , 湘军上下都不会坐视不理 。
而马新贻无非就是充当了清廷和湘军之间角力的棋子罢了 , 这一点 , 慈禧和曾国藩清楚 , 当事人马新贻更是心照不宣 。
这就是刺马案背后的真实动机 , 而至于凶手张汶祥本人 , 无非就是借刀杀人的工具而已 。
其行刺之后如果逃脱 , 那么命案的既得利益者湘军 , 必定难逃干系 , 反而是行凶后束手就擒 , 并一人承担全部后果 , 这场蓄谋已久且暗藏玄机的刺杀便成为了私人恩怨 。 只要其一口咬定无人指使 , 那么湘军杀人立威的阴谋就堂而皇之地变成了阳谋 。 不得不说 , 这也正是策划此案者的高明之处 。
而审案官员都不是傻子 , 其中原委稍微想想恐怕都能猜测一二 。 一旦动用酷刑 , 但凡人犯招架不住 , 吐露实情 , 牵扯出幕后的主谋 , 相当于将朝廷和湘军的暗中矛盾公开 , 谁又会愿意当这个出头鸟?
郑敦谨为官多年 , 赴宁之初便已听闻刺马案背后并不简单 , 众多朝臣均避之唯恐不及 , 曾国藩又摆这种“懒政”的反常表现 , 再结合参与审案的地方官员 , 各种含糊其辞的调查结果 , 郑敦谨大致也能猜测出刺马案背后所隐藏的一些端倪 。
有些事 , 其实并不需要什么水落石出的真相 , 需要的 , 恐怕只是一个让所有人脸面上都过得去的“交代”罢了 。 而刺马案背后真正的主谋 , 也许并非曾国藩本人 , 因为当时湘军主帅正忙于应付“天津教案” , 焦头烂额无暇分身 。
但如此重大之事 , 即使他没有直接参与 , 至少也是知情人 , 幕后的策划实施者也必然得到曾的首肯才敢行动 。 这也就解释了为什么命案发生后 , 面对朝廷下旨催逼 , 曾国藩却一再迁延 , 拒不赴任 , 同时在审案当中出工不出力的反常表现了 。
推荐阅读
- 临死前和珅对隔壁的囚犯说:如果你没死,出去后请帮我办一件事
- 他半世潦倒,一生布衣,却是第一个在Nature发文的中国人
- 晚清老照片:慈禧太后照镜子臭美,洋人坐龙椅,男子嘴叼木杆转碗
- 和珅 查抄和珅家没找到一分钱,嘉庆说了两个字,两天拉出了几十车金银
- 慈禧太后 古代有那么多的银子,为何后来消失不见?考古学家给我们解答疑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