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去世后为什么要用纸遮住脸?并非迷信,而是有科学道理( 二 )



然而我们不知道的是 , 这只是一个开始 , 在之后的社会之中 , 随着人们对死亡认知的逐渐深入 , 对于祭祀方面的规定和习俗也变得越来也多和复杂 , 无论是平民还是贵族 , 对于祭祀都有着严格的要求 , 最典型的就是时间问题 。
对于古代人来说 , 亲人亡故之后的安葬以及流程方面都是相当的复杂的 , 首先动土时间和下葬时间都是非常严格的 , 其次 , 为了真正让亡故的亲人真正的入土为安 , 下葬的时候还有许多非走不可的重要程序比如最常见的就是摔瓦盆 。

这个必要流程一般由家中的长子完成 , 这个还是非常讲究的 , 出于古代封建迷信的缘故 , 当时的人们拿瓦盆是烧纸用的 , 所以理所应当的认为其可以和那传说中盛孟婆汤的碗产生联系 , 只要将这东西摔碎 , 那么亲人在投胎转世的时候就不会忘了自己 。
然而这只是众多习俗和要求中的一个 , 除此之外 , 在后续祭祀的时候 , 祭品与打扫坟墓的先后顺序 , 甚至连上坟的时间段和人数都有着严格的要求 , 看似简单的一个习俗其中往往充满了许多不为人知的细节 , 每一个小细节后面都有着很深的用意 。
比如在有人亡故之后 , 经常会用白布遮住脸 , 这里的用意究竟何在?

方式的来源我们现在所见到的对于遗体的处理方式都是直接用一张大白布覆盖全身 , 其实这种操作早在古代的时候就有了 , 但是在古代的时候只覆盖一个面部 , 并且还是有说法和来源的 , 这个操作 , 其实是我们熟知的卧薪尝胆的故事中传下来的 , 但是却和勾践关系不大 。
卧薪尝胆的故事我们都知道 , 当时的越王勾践 , 虎落平阳被犬欺 , 当时的自己世风日下 , 面对吴国的进攻彻底的战败 , 曾经的一国君主甚至沦为了别人的马夫 , 可以说受尽了屈辱 。

按照当时的情况来说 , 在那个弱肉强食又看重名誉的世界 , 对于一个战败国的君主勾践来说 , 要么自己以死谢罪 , 也算是落得一个坚贞不屈的名节 , 要么作为当时侥幸取得胜利的吴王来说 , 应该及时处理掉勾践 , 但是奇怪的是两人都没有这么做 。
对于勾践来说 , 他选择了长时间的隐忍 , 等待报仇的机会 , 对于吴王来说 , 他并没有听从当时大臣们斩草除根的建议 , 而是以侮辱自己的敌人为乐趣 , 结果导致后来勾践东山再起 , 上演了三千越甲可吞吴 。

当时的吴王在大势已去的时候 , 在自己的弥留之际感到非常的后悔 , 所以告诫自己的后人在自己死亡的那一天 , 用白布将自己的面容盖住 , 代表自己无言面对当时对自己百般劝阻的忠臣 。 用现在的话来说 , 就是实在没脸见人了 。 而后这种方法也就传承了下来 。
重要的作用当然典故只是典故 , 很多情况下的典故都是为了找一个更合适的理由而已 , 但是盖白布这个操作 , 在古代来说却有重要的实际作用 , 那就是对死亡的判定 , 我们知道 , 古代的医学状况远远没有现在这么发达 , 人的死亡与否就凭借医生的主观判断 。

而人总是会出错的 , 医生也不例外 , 对于死亡这种天大的事情也很有可能出现误判 , 因为当时的战争比较频繁 , 所以当时的医生对于意外伤害所造成死亡的判断比较准确 , 但是这种判断具有局限性 , 因为古代不仅仅是战争 , 也有一定的和平阶段 。
和平阶段的死亡 , 多数都不一定是意外 , 多数是年龄或是患病造成的 , 就当时的医疗条件来看 , 对于我们现在无关痛痒的病症在古代都有可能归于疑难杂症之类 , 由于没有相关的治疗方法 , 导致小病拖成重病 ,。 最后演变为不治之症 。

这种例子在古代是很常见的 , 病重的人们在生命的最后阶段往往会非常痛苦 , 他们将在病魔的疯狂折磨之下走完生命的最后阶段 , 在这批人之中 , 虽说没有活下去的希望 , 但是患者的身体依旧顽强的和疾病斗争着 , 但是这种斗争很多医生不一定能看出来 。
比如很多人由于病得太重经常会处于昏迷状态 , 甚至会出现短暂的心跳停止和呼吸停止的状态 , 虽说很多人在一段时间之后就会重新恢复 , 但是不少缺乏经验的医生就会直接宣布死亡 , 等到病人呼吸恢复之后已经下葬了 , 这是很不公平的 。

所以人们才会选择在“宣布死亡”的病人脸上盖一块白布 , 一旦呼吸恢复过来就可以很明显地看到 , 而后及时得到救治的情况下能完全康复也不是不可能的事情 。
科学说法其实在到了当下时代 , 对于死亡的判断已经不会出现误差 , 但是依旧保留了古代的传统 , 这也是存在一定科学依据的 , 那就是减少病毒的入侵 , 我们都知道 , 人在死亡之后并不会立刻下葬 , 而是会短暂放置一段时间 。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