至此 , 在太空竞争中一直落于下风的美国打了一个漂亮的翻身仗 , 现在轮到苏联坐不住了 。
虽然在载人登月竞赛中落败 , 但苏联还有另一个重要的航天计划 , 就是建立空间站 。
而联盟号飞船则肩负起宇航员往返空间站 , 以及为空间站运输物资的任务 。
1971年4月 , 苏联的礼炮1号发射升空 , 成为世界上第一个空间站 。
随后 , 联盟10号航天飞船升空 , 与礼炮1号实现了软对接 , 不过始终未能实现硬对接 。
在宇航员数次努力之后 , 对接任务还是失败了 。
由于飞船携带的燃料不足 , 宇航员被迫放弃任务 , 返回地球 。
调查组在分析了对接失败的原因之后 , 对飞船作出了相应调整 。
1971年6月6日 , 联盟11号飞向太空 。
其中搭载了三名宇航员:指令长乔治·多勃罗沃利斯基、实验工程师维克托·帕查耶夫 , 和飞行工程师乌拉迪斯拉夫·沃尔科夫 。
6月7日 , 联盟11号与礼炮1号在空间轨道上成功对接 。
在检查就绪了飞船的密封系统后 , 三名宇航员在失重状态下 , 缓缓飘进了礼炮1号空间站 。
这是航天史上具有非凡意义的一项壮举——人类首次登上了自己在太空中的“领地” 。
联盟11号飞船事故悲剧进入空间站之后 , 三名宇航员在里面停留了20多天 , 进行了一系列此前从未在太空中进行过的实验 , 其中包括应用力学、生物化学、工艺学等领域 。
6月20日 , 帕查耶夫还在太空中迎来了他38岁的生日 。
当时 , 礼炮1号恰好绕地球飞行了整整一千圈 。
6月29日 , 三名宇航员离开空间站 , 回到航天飞船上 。
随后 , 联盟11号脱离了礼炮1号 。
指令长多勃罗沃利斯基向地面指挥中心报告 , 脱离工作一切顺利 , 所有系统运行正常 , 航天员身体状况良好 。
在绕地球运行到第三圈时 , 联盟11号准备返回地球 。
多勃罗沃利斯基报告说:“地面上见 , 我们开始进入下降轨道 。 ”
谁也没有想到 , 这竟是来自联盟11号最后的声音 。
制动火箭关闭 , 联盟11号按预定计划在大气层中分离为三部分之后 , 地面指挥站突然失去了与飞船的联系信号 。
一切变得那么寂静 , 没有话语 , 没有呼吸声 , 没有心跳声 , 联盟11号仿佛忽然之间销声匿迹了 , 又或者从来没有存在过 。
此时 , 距离预定的着陆时间还有三十分钟 。
根据塔斯社后来的报道 , 当时联盟11号的返回舱 , 按部就班地自动执行了重返地球的任务:
在大气层中 , 空气制动系统正常发挥了作用 。
随后 , 降落伞系统也开始如预定程序工作 , 软着陆发动机自动点火 , 飞船开始减速 , 最终在预定地点顺利着陆 。
联盟11号毫发无伤 , 一切看起来都很圆满 。
然而 , 当人们打开返回舱的舱门 , 看到的却是再也醒不过来的三名宇航员 。
他们坐在座椅里 , 就像沉沉入睡了一样 。
医务人员立即进行了抢救工作 , 却已经无力回天了 。
苏联全国上下都沉浸在巨大的悲痛中 , 悼念这三名以生命为代价做出了卓越贡献的航天英雄 。
联盟11号的航天任务创下了航天史上的多项纪录:首次实现三人同时航天;航天员首次进入空间站;当时那个年代 , 航天员逗留太空的时间最长 。
这本来是人类航天史的一次壮举 , 然而 , 航天员的意外离世 , 为这次任务蒙上了一层挥之不去的悲哀色彩 。
事后 , 苏联成立了专门委员会 , 对事故进行调查 。
最后的结论是:由于飞船的密封系统故障 , 导致返回舱里的气压发生异常的急剧下降 。
关于事故细节的还原 , 大致情况是:飞船轨道舱、工作舱与返回舱分离的时候 , 本来应该按照顺序引爆的12个爆破螺栓异常地同时爆炸了 , 由此造成的巨大冲击力使得返回舱的一个压力平衡阀过早地打开了 。
由于返回舱内外的气压差过大 , 导致舱内的空气急速向外涌出 , 宇航员窒息身亡 。
人们发现 , 帕查耶夫的头上有一道伤痕 。
于是有人猜想 , 事故发生的时候 , 帕查耶夫作出过自救的努力 , 试图通过一个内置式手动装置来关上阀门 。
而这根本是不可能做到的事 。
一般认为 , 返回舱内的空气消失殆尽只需要大约45秒 , 区区这段时间 , 手动操控连阀门的一半都关不上 。
在事故发生的瞬间 , 联盟11号的返回舱内究竟发生了什么 , 我们永远也无法知道了 。
推荐阅读
- 披着“黄金甲”的土豪星球,几乎全是黄金,美国明年将发射探测器
- 迪亚波罗最初的设定还是蛮强的:摧毁和融合宇宙,现在只会牛牛拳
- 再见,地球的第二颗卫星!“地卫二”摆脱地球引力,将绕太阳公转
- 炎黄子孙有3大特殊“印记”,永远无法抹掉,若你有,那就没错了
- 东方红一号发射至今51年了,为什么它还没有坠入大气层?
- 如果你被送到宇宙深处,还能找到回地球的路吗?
- 全球都忌惮的中国科技:不是北斗不是量子技术,而是“太空平台”
- 三体人的“水滴”长3.5米,瞬间摧毁人类战舰,现实能造出来吗
- 每秒移动近12.3千米,“熊熊火球”掠过印度洋上空,地球安全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