然而 , 悲剧留给世人的惨痛教训是 , 这一切本来可以避免 。
事发当时 , 如果宇航员们穿着压力航天服 , 而不仅仅是毛纺织品 , 就有可能在灾难中幸存 。
荒唐的是 , 当时的苏联为了同美国竞争三人同时航天的创举 , 强行在原本设计的两人座舱内硬塞进第三个座椅 。
受空间所限 , 设计师不得不放弃让宇航员穿着压力航天服 , 最终导致三名宇航员为此付出了生命的代价 。
此后 , 苏联设计师对联盟号飞船进行了大幅度修改 , 并明确规定宇航员在飞船上升和返回期间都必须穿着航天服 。
而
冥王星的发现和飞往冥王星的骨灰与灵魂长眠于太空的三名宇航员不同 , 有一个美国人的骨灰被送入了太空 , 在茫茫宇宙间飘荡 , 漂流到了冥王星 。
这个人 , 就是冥王星的发现者:克莱德·汤博 。
汤博临终前留下遗言 , 表示希望自己的骨灰 , 能在将来的某一天跟随探测器前往冥王星 。
为了纪念他发现冥王星这一杰出的贡献 , 人们依照他的遗愿 , 将他的一半骨灰放在了于2006年1月由美国发射的“新视野号”探测器上 , 去往冥王星 。
2015年7月14日 , 经过近十年漫长的飞行 , “新视野号”掠过冥王星 。
汤博完成了他的遗愿 , 并成为迄今为止飞得最远的“太空人” 。
在冥王星的发现历史上 , 有两个人作出了不可磨灭的卓越贡献 。
一位是冥王星的直接发现者克莱德·汤博 , 另一位是对冥王星的存在作出了理论研究和轨道预测 , 并为冥王星的发现准备了物质条件的美国天文学家洛韦尔 。
洛韦尔生于美国一个富豪家庭中 , 二十一岁毕业于哈佛大学 , 曾经是一名颇有成就和名望的富商 。
1877年 , 一名意大利天文学家观测到火星上有“运河”的痕迹 , 经过媒体的渲染 , 在国际范围内引起了轰动 。
当时 , 三十八岁的业余天文爱好者洛韦尔被此事深深地震撼了 , 最终决定结束前半生成功的经商和从政的生涯 , 把所有的精力都投注到天文学研究当中去 。
洛韦尔出售了自己的
二十世纪初 , 通过对天王星受到的微量残余摄动的观测和理论研究 , 洛韦尔大胆地提出 , 在海王星之外还有一颗未知行星 。
1915年1月 , 洛韦尔在一次学术会议上宣读了论文《海王星外行星的研究报告》 , 预测了这颗未知行星的轨道和在天空中的可能位置 。
随后 , 洛韦尔天文台对相关天区进行了照相搜索和校核 。
很可惜 , 最终并没有找到洛韦尔所预测存在的那颗行星 。
1916年 , 洛韦尔怀着巨大的遗憾与世长辞 。
洛韦尔去世后 , 他一手筹建的洛韦尔天文台继承了他的遗志 。
1929年 , 一名年轻人来到天文台担任观测手的工作 , 他就是克莱德·汤博 。
汤博出生在美国伊利诺伊州一个贫困的农民家庭 , 受到的正规教育并不多 。
但这并没有妨碍少年的他对天文学的深深着迷 。
12岁的时候 , 汤博就自制了一架小望远镜来观测星空 。
20岁时 , 他自己研制的望远镜已经能够用来观测火星和寻找新的彗星了 。
随后 , 他根据观测而绘制成的火星表面图毛遂自荐 , 成功地打动了台长 , 成为了梦寐以求的洛韦尔天文台的一名观测手 。
汤博从事的工作 , 正是洛韦尔的遗愿:巡天搜索海王星外未知行星 。
观测工作中 , 在常规的操作和记录之外 , 汤博还特别留意和关注了许多细节 。
比如仔细判断星象宁静度、天空透明度和天光 , 采用相同的露光时间 , 避开月光的影响 , 尽可能选用灵敏度和出厂时间相同的底片等等 。
事实证明 , 这些看似细微的措施 , 对于搜索工作的最终成功起到了至关重要的作用 。
经过近一年艰苦而细致的工作 , 汤博沿黄道带拍摄并校核了两百多万颗星数 。
经历了无数次期望和一无所获的失落之后 , 终于在1930年2月18日这天 , 汤博在校核1月23日和29日拍摄的一对底片时 , 发现在双子座δ星附近的天区有一颗微微跳动的星点 , 不像之前观测到的小行星跳动得那么厉害 。
汤博激动不已 , 这样的情况在以往一年观测的两百多万颗星中还是首次出现 。
推荐阅读
- 披着“黄金甲”的土豪星球,几乎全是黄金,美国明年将发射探测器
- 迪亚波罗最初的设定还是蛮强的:摧毁和融合宇宙,现在只会牛牛拳
- 再见,地球的第二颗卫星!“地卫二”摆脱地球引力,将绕太阳公转
- 炎黄子孙有3大特殊“印记”,永远无法抹掉,若你有,那就没错了
- 东方红一号发射至今51年了,为什么它还没有坠入大气层?
- 如果你被送到宇宙深处,还能找到回地球的路吗?
- 全球都忌惮的中国科技:不是北斗不是量子技术,而是“太空平台”
- 三体人的“水滴”长3.5米,瞬间摧毁人类战舰,现实能造出来吗
- 每秒移动近12.3千米,“熊熊火球”掠过印度洋上空,地球安全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