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瞿宣颖与北京:一位民国“史官”的居京日常( 三 )


此时北洋政府的各大机构,官员工资并不低,公务相对清闲,不少人再兼几个闲差,或到大学里教书,有的月收入能达上千元 。鲁迅、胡适等人都买得起房子,以保证学术和生活的体面 。而街面上的警察或“骆驼祥子”月薪6元,租一套十几间房的三进四合院不过几十元,而全买下来需要近千元 。此时的北平有古典的遗韵尚无现代化的破坏,有南方的秀丽且有北方的壮美,有皇城府邸的尊贵又有市井小民的窃喜;有廉价的饭食书籍尚无过多的机构冗员,有政府的高工资尚无政治的高压 。瞿宣颖的生活,理应十分滋润 。
然而,这位史官的居京生活是朴实的 。父亲瞿鸿禨不大爱吃肉,多以素食为主,瞿宣颖也受此影响,并不是位老饕 。他懂美食和生活品质,作有《北平历史上之酒楼广和居》《北京味儿》等文,不论是写涮羊肉还是谭家菜的鱼翅,皆得其中三昧(当然现在不该吃鱼翅了) 。但他并没有过分追求,只是从小生活水平较高 。他笔下的北平,是“面食与蔬菜随处可买,几个铜子的烧饼、小米稀饭、一小碟酱萝卜,既适口又卫生 。……蓝布大褂上街,是绝不至于遭白眼的” 。至于梨园鼓吹、斗鸡走狗、声色犬马,则没什么兴趣 。他写过篇《记城南》,但他不热衷于逛天桥看打把式卖艺 。诚然,平民娱乐也绝非低人一等,能如王世襄写架鹰、唐鲁孙写美食、张次溪写梨园、连阔如写江湖买卖道儿上“金皮彩挂评团调柳”的人更为金贵 。瞿宣颖并非不懂这些,也偶尔会谈及一点,但学术兴趣并不在此 。这一点上他很像周作人,仅以故纸堆自娱 。
因此瞿宣颖的掌故不集中在吃喝玩乐、风土人情上,而是将历史事件、历代典章信手拈来,本质上是在写政治制度和风俗制度;更本质上,则是他史学研究和编方志的副产品 。今人的“豆腐块”味道不如前人,是因为只有副产品,而缺少治学的主干 。
极为熟悉旧京古籍和历代名家日记
尽管瞿宣颖在北京住过很多地方,如他住过北池子、住过东四前拐棒胡同17号,1924年其时寓所已迁黄瓦门织染局6号,在京郊住过香山碧云寺,而他住得最久的地方始终是位于弓弦胡同内的牛排子胡同1号的半亩园东路,前后共四进院落,现在属黄米胡同 。
这所不小的宅院原先是《鸿雪因缘图记》的作者,江南河道总督完颜麟庆(1791—1846)的故居,东部为住宅,西部为花园,瞿家只占东部,是瞿鸿禨时代置办下的 。瞿宣颖读书求学,并生儿育女,直至儿子在这里结婚,孙子在这里出生,并最终与妻子离婚,并单人于1946年赴上海(家人在1948年去上海),后陆续将半亩园东路卖出 。他写过《故园志》,请齐白石画《超览楼禊集图》 。长沙故宅中有两株海棠,而黄米胡同宅中仍有两株海棠,他请黄宾虹绘《后双海棠阁图》,并请郭则沄、黄懋谦、傅增湘、夏孙桐等《为兑之题双海棠阁图卷》题诗 。
他是《人间世》《宇宙风》杂志的作者,《旅行杂志》《申报》月刊、《申报·每周增刊》也是他的发稿阵地,对于北平,他有太多的话想说,且把一切赞美之词留给了北平 。他写道:“我是沉迷而笃恋故都的一人 。”“舒适的天然环境,实是最值得留恋的 。”“要找任何一类的朋友都可以找得着的 。”“北平有的是房屋与地皮,所以住最不成问题 。……生活从容,神恬气静……”他认为北平如果以公元938年辽太宗定幽州为南京,到1938年已经是建都一千年了 。作为千年故都,北平必应当隆重庆祝,大书特书,且需要整理的学术遗产太多了 。
《宇宙风》在1936年第19、20、21期,出过三期《北平特辑》,每辑都是名篇辈出 。第19期前四篇文章为:周作人的《北平的好坏》(署名:知堂)、老舍的《想北平》、废名的《北平通信》、瞿宣颖的《北游录话》(署名:铢庵) 。《北游录话》采用铢庵(作者自己)、春痕(挚友刘麟生)二人对话体的形式,分成十章连载十期,写铢庵带着春痕游览并谈论北京 。而第十章《北平的命运》从未来发展的角度,表达出瞿宣颖对抗战前北平命运的担忧 。在他心中,北平不只是文化古城,更是近代学术的中心,自古以来有着士大夫自由讲学的传统 。而面对日本的侵略,“以此为中国复兴之征兆,亦未可知啊!”这三期特辑的文章被陶亢德编成一本《北平一顾》出版 。也许是《北游录话》太长,并未收录 。
瞿宣颖喜欢实地考察和旅行,他热爱地方风物,每到一处都要走访文物古迹,恨不得立刻研究当地风土 。他为张次溪《双肇楼丛书序》作序称,张次溪研究北京能“亲历闾巷,访求旧闻”,他自己也是如此 。他写有《燕都览古诗话》,每一处景观作一首旧体诗,并引用旧京古籍讲解论述 。京城的中山公园、什刹海是他与友人游览、品茶的地方 。故宫、皇城还是各皇家建筑,他都曾亲赴考察,并感慨大量清宫中没有算作文物的日常生活用品,都已残破丢失(这在当时人眼中不算文物) 。他赞同朱启钤修改北京的前门楼子,认为这是成功的、现代化的修缮 。而到1924年前后,市政公所几乎拆光了北京原有13公里的皇城城墙,他对此大为遗憾 。皇城城墙今天只剩下1900米了 。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