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瞿宣颖与北京:一位民国“史官”的居京日常( 六 )


纵观他一生工作的“标准流程”,始终是:成立学术组织——搜集整理史料——研究并讲学著述——编校前人著述——序而刊之 。就像旧时文人造园,请人将园林画成长卷,雅集时每人于长卷后题词作诗,自己再作总序,把诗文绘画,付之桑梓 。众人吹拉弹唱,尽欢而散 。多年后江山易主,园林荒废,老友凋零,此时展卷重读,借着夕阳念旧时春光 。
北京|瞿宣颖与北京:一位民国“史官”的居京日常
文章图片

《杶庐所闻录 养和室随笔》,瞿兑之 著,辽宁教育出版社1997年3月版 。
因为时局的变化,他不得不于1946年离开北京寓居上海,并独居卖文为生 。而最终在“文革”中被抄家,瞿家世代的收藏连同他大量的文稿散失殆尽 。他本人75岁时入狱,并在80岁时死于狱中 。这五年他除了一些自述和交代材料以外无法治学写作 。然而,他毕竟留下了大多数的著作,留下了瞿氏家史、北京史志及自身带来的掌故 。即便在不能出版时,他仍整理好了平生的《补书堂诗录》《补书堂文录》,并影印、油印后藏之名山,传之后世 。他一个人几乎干了三个人,甚至十个人的活儿 。如今瞿宣颖仍有大量未刊手稿、书信藏于各大图书馆或民间藏家手中,时常出现在拍卖会上 。更有大量秘辛从未写过或讲过,被他带走了 。
他的先知之举还有:在抗战前把瞿家残存的古籍1811种共59769卷运到北平,寄存国立北平图书馆,图书馆编印了《瞿氏补书堂寄存藏书目录》,连双方交涉的通信和律师证明一并印上 。书是永久的“寄存”了,但长沙故宅是彻底在战乱中毁掉了,“寄存”总比毁掉要好 。
【北京|瞿宣颖与北京:一位民国“史官”的居京日常】每个家族,每位名士都成于时代,兴于时代,最终湮灭于时代 。长沙“善化相国”一家,从瞿鸿禨到瞿宣颖,在官职、财产、家传文物、藏书方面都“代降一等”,直至被抄家后损失殆尽——这是推翻旧文化,打造新文化的必然;但在诗文学术上并未下降,直至瞿宣颖的侄子瞿同祖(1910—2008),又是一代大家 。同样,尽管历经破坏和拆迁的风险,杭州永福寺畔的瞿鸿禨墓总算保住了 。世事变迁没能给瞿家人留下家传的藏书、文物和财产,但留下了前辈著作、家谱、子孙和祖坟——在物的层面没保住,但人和精神的层面保住了,算是不幸中的万幸 。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