超磁星猛烈爆发,0.1秒释放能量,就相当于太阳燃烧10万年!


超磁星猛烈爆发,0.1秒释放能量,就相当于太阳燃烧10万年!


文章图片


超磁星猛烈爆发,0.1秒释放能量,就相当于太阳燃烧10万年!


文章图片


超磁星猛烈爆发,0.1秒释放能量,就相当于太阳燃烧10万年!


文章图片


超磁星猛烈爆发,0.1秒释放能量,就相当于太阳燃烧10万年!


文章图片


超磁星猛烈爆发,0.1秒释放能量,就相当于太阳燃烧10万年!


文章图片


超磁星猛烈爆发,0.1秒释放能量,就相当于太阳燃烧10万年!


恒星是“点亮”宇宙黑暗空间的“明灯” , 它们以其内部无时无刻不在发生的核聚变 , 在积累更多、更重物质的同时 , 向四外散发出巨大能量 , 驱动着宇宙的演化和生命的孕育发展 。 可以说 , 恒星是宇宙中最为重要的一类天体 , 同时也是宇宙中最为常见、数量最多的天体之一 。 拿银河系来说 , 以现有监测到的恒星数量、分布密度来测算的话 , 科学家们判断起码达到千亿颗的级别 。

恒星的诞生恒星在诞生过程中 , 由于周围空间中星际气体和星际尘埃数量的多少、密度的大小不同 , 造成了在引力作用下聚合而成的恒星大小产生非常明显的差别 。 周围星际物质越多 , 最终形成的恒星质量一般就会越大 , 那么内部的压力和温度就会越高 , 核聚变发生的强度就会越大 , 对外释放的能量也就越多 , 相应地恒星的寿命也就越短 。

恒星的分类截至目前 , 科学家们通过长期的观测 , 将宇宙中现有恒星进行了划分 。 从恒星的大小来看 , 从小到大依次为矮星、巨星和超巨星 , 这是一个比较笼统的划分方法 。 目前应用最多的划分方案 , 则是基于恒星发射出来的光谱特征 , 基于此分析测算出恒星表面的温度 , 从直观上对应的就是我们观察出恒星展现出来的“颜色”和亮度 , 从暗到亮可以依次划分为黑矮星(目前仅在理论上存在、还没有观测到)、红矮星、黄矮星、白矮星 , 另外再结合巨星的分类 , 恒星阵营中还包含红巨星、蓝巨星、红超巨星 。
【超磁星猛烈爆发,0.1秒释放能量,就相当于太阳燃烧10万年!】
值得一提的是 , 在这个划分标准中 , 没有我们时常听说的“褐矮星” , 之所以这样 , 是因为褐矮星内部的温度和压力环境 , 不足以支持稳定持续的核聚变需求 , 虽然也向外散发热量 , 只不过是在积聚物质的过程中 , 星际物质相互碰撞和挤压的结果 , 由于达不到核聚变的反应条件 , 因此最终没有形成恒星 , 所以褐矮星也被称为“失败的恒星” 。

当然 , 如果考虑到恒星的演化整体过程 , 在大质量恒星进入生命末期之后 , 会发生大规模、非常明显的向外膨胀过程 , 这个过程形成的恒星就变成了“巨星”状态 。 而在膨胀阶段结束以后 , 如果恒星质量超过一定限度 , 那么就会形成超新星这一短暂的状态 , 继而引发超新星爆发 , 其中一部分恒星经历爆发之后 , 残留的内核会继续发生坍缩 , 最终形成中子星 , 质量更大的恒星 , 最终会演化为黑洞 。 由于中子星仍然向外释放光和热 , 所以也可以将它称之为恒星演化的一种类型 , 而黑洞则最终脱离恒星的阵营 , 成为宇宙中最为恐怖的天体 。

中子星的形成在中子星的形成过程中 , 原本恒星内部的原子在超高压力的作用下 , 会被压进原子核中 , 与质子结合形成“纯粹”的中子 , 在此期间 , 一方面恒星残留物质都被压得非常“致密” , 平均每立方厘米重达1亿吨以上 , 半径10公里左右的中子星 , 其质量就能与太阳相“媲美” , 正因为中子星的密度非常之高 , 在没有达到继续坍缩到黑洞这个条件之下 , 它们的个头都不大 , 通常都在10-20公里之间 。 一般恒星的质量达到太阳质量的1.44倍以上、3.2倍以下 , 有可能会在生命周期的末期演化为中子星 。

另一方面 , 中子星内部由于强大的“挤压力”存在 , 形成了它们强劲的旋转状态以及强大的磁场环境 。 一般的中子星表面 , 其磁场强度能达到10000亿高斯 , 相比之下地球的平均磁场强度仅为0.7高斯 , 这是多么大的差距 。 在中子星的阵营中 , 有一类表面的磁场更为强大 , 平均磁场强度可以达到一般中子星的1000倍以上 , 这类中子星科学家们称之为“磁星” , 这类星体是目前发现到的整个宇宙中磁性最强的天体 。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