福建省|雁南飞的季节

福建省|雁南飞的季节

文章图片

福建省|雁南飞的季节

文章图片


作者:黎荔

我生活在一个很古老很古老的四方城 , 建城三千年 , 古都十三朝 , 大小雁塔 , 钟鼓二楼 , 遍地文物 , 物宝天华 。 每当碧云天 , 黄叶地 , 西风紧 , 抬头望 , 一行大雁列队掠过辽阔的秋空 , 写下他们一路向南的苍茫诗行 。 长风万里送秋雁 , 对此可以酣高楼 。
常常有人问我 , 大小雁塔与雁有什么联系?唐朝高僧玄奘所著《大唐西域记》中记载的他在印度所闻僧人埋雁造塔的传说 , 解释了最可信的雁塔由来之论说 。 相传很久以前 , 摩揭陀国(今印度比哈尔邦南部)的一个寺院内的和尚信奉小乘佛教 , 吃三净食(即雁、鹿、犊肉) 。 一天 , 空中飞来一群雁 。 有位和尚见到群雁 , 信口说:“今天大家都没有东西吃了 , 菩萨应该知道我们肚子饿呀!”话音未落 , 一只雁坠死在这位和尚面前 , 他惊喜交加 , 遍告寺内众僧 , 都认为这是如来佛在教化他们 。 于是就在雁落之处 , 以隆重的仪式葬雁建塔 , 并取名雁塔 。 玄奘于公元629年至645年间 , 在印度游学时 , 瞻仰了这座雁塔 。 回国后 , 在慈恩寺译经期间 , 为存放从印度带回的经书佛像 , 于公元652年 , 在慈恩寺西院 , 建造了一座仿印度雁塔形式的砖塔 , 这座塔就叫雁塔 。 名称延续千年 , 至今未变 。

大雁塔 , 这里曾是那个骑着白马的僧人的奇幻旅途的起点 , 也是终点 。 那个法号三藏的唐朝僧人 , 从这里出发 , 开创了一段传奇 。 而又回归这里 , 带回来一个时代 。 现如今 , 三藏已化为一抔尘土 , 而大雁塔却毅立不倒 , 留给世人的 , 是无数个演义 。 不论西安的现代化脚步多快 , 总还没有玄奘、张骞一步一步、向西凿空的千辛万苦 , 自然也不会有雁塔那样的永远记忆 。 大雁塔千百年来是古城西安的标志与象征 , 曾作为西安的市徽 。
大雁因其常年南迁北归、对配偶忠贞不渝、从不失信而被古人誉为“君子” 。 每个人都是世间栖客 , 每个人都行色匆匆 。 古人说 , 雁过留声 , 人过留名 。 大雁不惧万里漂泊 , 不畏浮世污名 , 年年如约、守诺 , 清清白白往返于天地之间 。 难怪人类以雁为友 , 与雁有缘 , 古往今来赞美雁的文人墨客数不胜数 。

秋天深了 , 南归的路上雁在集合 。 一地清霜掩埋了踪迹 , 无辜的月亮在天际漂泊 , 在此去经年的等待里 , 在吟哦俯仰之际 , 月亮顿挫成苍茫 。 江水东逝 , 北雁南归 。 大雁在窗子上叫 , 世界很深很遥远 , 黄河在半夜里流着 , 逝水不舍昼夜 。 鸿雁在云鱼在水 , 惆怅此情难寄 。
在夜深之际 , 想到归雁已飞掠过一重山 , 两重山 , 山远天高烟水寒 , 相思枫叶丹 。 灯下窗前 , 当此际 , 最适合读一首诗 , 新月社后期最活跃最重要的诗人陈梦家 , 他的一首诗《雁子》:
我爱秋天的雁子 ,
终夜不知疲倦 ,
(像是嘱咐 , 像是答应 , )
一边叫 , 一边飞远 。
从来不问它的歌 ,
留在哪片云上?
只管唱过 , 只管飞扬 ,
黑的天 , 轻的翅膀 。
我情愿是只雁子 ,
一切都使忘记——
【福建省|雁南飞的季节】当我提起 , 当我想到:
不是恨 , 不是欢喜 。

当人类注目于长空 , 不免向往天上轻盈飞远的大雁 , 它们看起来每天都无忧无虑 , 每天都能自由飞翔 , 过着比我们人类要单纯得多的“生活” 。 如果你也在烦乱喧嚣的白昼之后 , 在终于宁静下来的秋窗前独倚 。 月色在落叶间堆积得很厚 , 却又被斜风削得飞薄 。 这时 , 天空中传来大雁空灵的长鸣 , 在这静谧的深深夜色中 , 你也会如诗人一样 , 情不自禁为这自由翱翔的大雁所感动 。 它们的圆润叫声是优美的小夜曲 , 随兴而歌 , 随后又飘散在黑夜 , 回归缄默 。 夜以继日地不停飞翔 , 为什么大雁从不感到疲倦?也许因为它“从来不问它的歌留在那片云上?只管唱歌 , 只管飞扬” 。 生命本身就是一首歌 , 大雁从不追求离开生命之外的其他东西 , 它追求的只是自我生命的实现 。 我喜欢陈梦家这首小诗 , 写得如此轻盈灵动 , 让人心生淡远出尘之感 。 只可惜陈梦家写诗的生涯只有短短六七年的时间 , 大半辈子都在搞古文字和古文献 , 1966年9月3日 , 陈梦家自缢而死 , 时年55岁 。 大风起兮 , 草木摇落 , 他如同云遮树掩最后一弯新月 , 如同江阔云低断雁叫西风 。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