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程高能!她这么会玩,让百万网友“献出膝盖”( 二 )


这个遗憾 , 也成了胖小齐挑战这个庞大项目的最大动力 。 她希望通过复原计划 , 让更多的人看到直观立体的圆明园 。
为了复原蓬岛瑶台中的福海、大小三岛和仙山楼阁 , 胖小齐总共使用了两万多颗粒的积木 。


除了仔细研究建筑外部的不同式样 , 胖小齐还花了大量时间研究内部构造 。 “比方说一座四柱凉亭 , 亭外的观赏者如果只能看到两根柱子 , 这两根柱子之间的空间就叫做‘一个开间’ 。 ”
在胖小齐看来 , 即便观赏者无法看见作品内部空间 , 创作者也必须严格遵守古建筑的建造逻辑还原 , 力求“从根上一致” 。



靠的就是空间敏锐感
胖小齐能用积木“神还原”中国古建筑 , 和她建筑师的身份不无关系 。
说起来 , 她当建筑师其实是受到伯父影响 。
她从小就爱画画 , 趴在地上用粉笔画 , 在小本子上临摹连环画 。 伯父是一名建筑设计师 , 专注于建筑结构 , 注意到胖小齐的绘画能力后 , 便教她透视法等空间原理 。
“将天马行空的绘画和严谨的空间原理结合起来 , 这就是建筑学 。 ”伯父告诉她 。
当时 , “建筑学”在胖小齐心中有了最初的模糊影像 。
上小学时 , 胖小齐对空间的敏锐感渐渐凸显出来 。 她去同学家里做客 , 回家后便能在纸上将同学家的布局以绘画形式还原出来 。
到了高中 , 在一节美术课上 , 老师让同学们上黑板前把整座学校的空间布局画出来 。 这几乎是不可能完成的任务——校园依山而建 , 占地很大 。 全班鸦雀无声 。
就在此时 , 胖小齐自告奋勇来到黑板前 , 将学校的布局事无巨细地描画出来 , 甚至连山上的八角亭都没遗漏 。
高考后 , 胖小齐对专业选择有些迷茫 。 伯父对她说:“你还记得小时候学会透视法时的惊喜吗?建筑师是石阶上的舞者 , 建筑学不是一门纯艺术行业 , 但同时又是一个创造艺术的行业 , 这就是建筑学的魅力 。 ”
这番话一下打动了胖小齐 , 她毫不犹豫地填报了建筑学专业 , 从此便埋首于一张又一张的建筑设计图纸中 。

2014年 , 忙于工作的胖小齐被朋友拉着去看了一场民谣演唱会 。 在现场 , 她看到一个策划人跑上跑下地忙碌着 , 一下就被这个认真的身影吸引了 。
两人一聊 , 发现挺有缘——对方名叫蒋步庭 , 出身于建筑世家 , 家族在明清两朝的600年历史中与北京建筑设计有着不小的渊源 。
蒋步庭虽然没有进入建筑行业 , 而是成为了一名音乐会策划人 , 但他和胖小齐志同道合 , 最后从挚友变成眷侣 。

2020年 , 居家办公的胖小齐夫妇看到一个以积木搭建“千年隼”的视频 。 “千年隼” 是科幻电影《星球大战》中的一艘宇宙飞船 。 为了解解手痒 , 胖小齐也买来一套 。
但很快 , 她开始思考如何跳出“看说明书 , 跟从别人的设计逻辑”的搭建方式 。 “我脑子里有很多方法来实现搭建效果 , 搭着搭着 , 就越来越想要以自己的方法来创作 。 ”
积木MOC就这样走入了她的视野 。
MOC流程复杂 , 在动手搭建之前 , 创作者先在LDD(乐高积木虚拟设计软件)上设计图纸 , 生成材料清单 , 根据清单采购积木颗粒 。
蒋步庭说:“乐高总共有3000多种积木类型 , 常用的就有2000多种 。 根据搭建需要 , 有些种类的积木需要一口气采购500颗粒 , 而有些种类只需要1颗粒 , 校对起来非常繁琐 。 ”

这样的创作 , 非常考验创作者的细心与毅力 。 不过对于胖小齐来说 , 这些都不是问题 , 最大的问题是如今作品多到无法在屋子里全部放下 。
胖小齐夫妇买了好几张同一款式的餐桌 , 拼成大桌子当做工作台 。 蒋步庭笑道:“这几年我们不停地买那款餐桌 , 看着它的价格从799元涨到999元 。 ”

令网友直呼“献出膝盖”
2014年 , 清华大学建筑学院教授季元振在一次院内评审中 , 对胖小齐的作品评价道:
“建筑设计师在图纸上画出一条短短的线段 , 在现实中代表的却可能是100米 。 请你想象一座100米高的主楼 , 作为设计者 , 你要把自己置入其中 , 这就是你的作品带给他人的‘体量感受’ 。 ”
这句温柔的评语如同“一记棒喝” , 让胖小齐恍然大悟:要对建筑设计心怀敬畏 , 时刻把自己置入建筑场景之中 。
她将这个感悟运用到了MOC创作中 。
在她的作品中 , 常有相应比例的人仔模型出现其间 。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