蝙蝠为什么喜欢倒挂着睡觉,脑袋不会充血吗?( 二 )


蝙蝠血管中没有类似静脉瓣的结构 , 但它的静脉壁肌肉很强劲 , 能节律性收缩 。 大多数哺乳动物包括我们人类的静脉血都以被动流淌为主 , 但蝙蝠却可以主动收缩血管 , 促进血液流回心脏 。

此外 , 为了支持飞行中所需的大量氧气 , 蝙蝠的心脏特别发达 , 比相同大小的其他哺乳动物大三倍 , 而且运送血液的能力更强 。 它的右心房很大 , 当右心房舒张 , 能将大量静脉血泵入 。
蝙蝠冬季进入蛰伏状态 , 体温和代谢率皆下降 , 体温从活跃状态下的40℃以上下降到6~30℃ , 能量消耗减少50~99% 。 在这种休眠状态下 , 其身体对氧气需求也不大 , 心跳率从飞行时的1100次/分钟下降到4次/分钟 。
最后 , 与人类相比 , 蝙蝠体型太小 。 最小的蝙蝠凹脸蝠仅重2-2.6克 , 最大的蝙蝠几种狐蝠也才1.6千克重 , 它们的重力不足以影响血液流动 , 其心脏、静脉血管的泵送能力足以对抗血液的重力 。

蝙蝠睡觉的时候用皮翼盖着身子
背后的进化故事蝙蝠和鸟类虽然同样会飞 , 但差异颇大 。 大部分差异我们好理解 , 蝙蝠毕竟属于兽类 , 所以它有着实心的骨骼 , 体表是毛而不是羽毛 , 有牙齿 , 有外耳 , 这些都与其他哺乳动物一样 。
唯独倒挂着睡觉这一项 , 常人难以理解 , 既然同样是进化出飞行能力 , 蝙蝠为什么要进化得这么怪异 , 为什么它就不能像鸟类一样保留强健的后肢和站立能力 , 并进化出原地起飞的升力呢?

鸟类在树枝上是正常站立的
这是因为蝙蝠和鸟类的进化路线不同 , 同样是会飞 , 但它们学飞的方法不同 。 简而言之 , 鸟类是从地面上飞起来的 , 而蝙蝠是从树上落下来的 。
鸟类起源于距今1.6亿年前的侏罗纪晚期 , 它的祖先是小型兽脚类恐龙 。 古生物学家已经发现了很多介于鸟类和恐龙之间的过渡种化石 , 它们长着翅膀和羽毛 , 但仍保留了牙齿和爪子 , 身后要么是尾羽 , 要么是长长的蜥蜴尾巴 。 这些化石是鸟类起源于恐龙的铁证 , 同时也使早期鸟类和兽脚类恐龙之间的界限越来越模糊 。

最小的恐龙:胡氏耀龙
兽脚类恐龙是后腿直立行走的 , 它们本就后腿发达 , 具有很强的活动能力 。 鸟类的飞行就源自兽脚类恐龙的奔跑和跳跃 。 兽脚类恐龙越跑越快 , 越跳越高 , 渐渐地长出了翅膀和羽毛 , 学会了滑翔 , 最后飞上天 , 就成为鸟类 。
在北美出土的距今5220万年的伊神蝠 , 为食虫蝙蝠的原始种类 , 它总体上与现代食虫蝙蝠非常相似 , 但后肢较长 , 翼手较短 , 长有较长的尾巴 。 从解剖结构上看 , 这种蝙蝠很擅长在树上攀爬 , 而且是倒挂着睡觉的 。 这就是说 , 蝙蝠至少已经倒挂了5000~6000万年了 。

伊神蝠复原图
科学家由此推测 , 蝙蝠的祖先本是树栖动物 。 为了捕食飞虫 , 蝙蝠经常在树与树之间跳跃 , 它的翼手越来越发达 , 后肢和尾巴却渐渐退化 , 终于 , 它学会了滑翔 , 最后飞了起来 。 蝙蝠飞行的进化始于从树上下落 , 自然不需要升力 , 也不需要发达的后腿 。
蝙蝠因其怪异的习性而饱受人们误解 , 而且由于移动能力强、寿命长、分布广等特点 , 它是“飞行的病毒库” , 体内携带有大量的人畜共患病病毒 , 这东西是吃不得的 。 实际上 , 蝙蝠捕杀大量的蚊子、蝗虫 , 是一种益兽 , 我们不应该伤害它 。

近代以来 , 人类活动已经导致多种蝙蝠灭绝 , 最近灭绝的一种是2009年宣布灭绝的莫氏侏伏翼 。 蝙蝠在英、美、马来西亚等多国都是受到保护的 , 许多人筑起“蝙蝠屋” , 为蝙蝠提供栖所 。 加拿大为居民提供免费驱赶蝙蝠的服务 , 使人们既能远离它携带的病毒 , 又不会伤害到它 。

【蝙蝠为什么喜欢倒挂着睡觉,脑袋不会充血吗?】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