康熙|明清舟山群岛的迁界与展复( 二 )


元明之际,方国珍集合了东南沿海及岛屿的众多山民、船户,雄踞海上,舟山群岛中的兰山、秀山等岛也聚集了一批武装力量 。据《明太祖实录》载,洪武元年五月,“昌国州兰秀山盗入象山县作乱,县民蒋公直等集乡兵击破之 。初,方国珍遁入海岛,亡其所受行枢密院印,兰秀山民得之,因聚众为盗" 。汤和的军队征闽还师,停驻昌国,恰逢海寇叶、陈二姓聚劫兰秀山,汤和为贼所袭,失二指挥,致其“不得封公气兰秀山贼寇还一度驾船二百余艘袭击宁波府城,随后为吴王左相靖海侯吴祯所平 。
洪武四年十二月,明廷令吴祯“籍方国珍所部温、台、庆元三府军士,及兰秀山无田粮之民尝充船户者,凡十一万一千七百三十人,隶各卫为军,仍禁濒海民不得私出海” 。这就是所谓“兰秀山之乱"与明初的平海籍军 。
关于上述过程,陈波指出,元初建立的海漕体制容许两浙漕户通过夹带私盐等手段牟利,到了元末,漕户由于负担繁重,很多人贩盐逃役,遁为岛寇,聚为方国珍等海上强大势力 。明初编里甲,厉海禁,方国珍旧部中船户众多,骤失暴利,遂有兰秀山之乱 。明廷平乱后将方氏旧部编入沿海卫所,力绝其患 。不少学者常引述明代郑晓的一段重要评论:
初,方国珍据温、台、处,张士诚据宁、绍、杭、嘉、苏、松、通、泰,诸郡皆在海上,方、张既降灭,诸贼豪者悉航海,纠岛倭入寇,以故洪武中倭数掠海上 。高皇既遣使,命将筑城增戍,又命南雄侯赵庸招蛋户、岛人、渔丁、贾竖,盖自淮、浙至闽、广,几万人尽籍为兵,分十千户所,于是海上恶少皆得衣食于县官 。洪武末年,海中方、张诸逋贼,壮者老,老者死,以故旁海郡县稍得休息 。
郑晓敏锐指出,洪武时期岛寇倭乱来自方、张余部,其籍入卫所者安身于沿海州县,这一批入卫军士与其他桀骜逋逃者均在洪武末年老病故去,故沿海暂安 。
洪武中期,方、张余党势力的衰减,并未增强朝廷在东南海岛建立统治的信心,明廷转而采取消极退守的策略,此由昌国卫之设置即可见一斑:
【康熙|明清舟山群岛的迁界与展复】(洪武十七年九月丁未)置昌国卫于宁波之象山县 。
关于昌国卫设置的时间和方式,史书记载未尽一致,明代后期文献所记昌国设卫、舟山留所之过程,又常与汤和有涉 。论者常引述嘉靖《筹海图编》关于明初舟山徙民的一段记载:
国初,定海之外秀、岱、兰、剑、金塘五山争利,内相仇杀,外连倭夷,岁为边患 。信国公经略海上,起遣其民,尽入内地,不容得业,乃清野之策也 。
《筹海图编》主要出自郑若曾之编撰,上述说法见于《郑开阳杂著》中《舟山守御论》之语:
信国公汤和经略海上,区画周密,独于舟山,似有未安者……我太祖神明先 见,置菖国卫于其上,屯兵戍守,诚至计也 。信国以其民孤悬,徙之内地,改隶象山,止设二所,兵力单弱……
汤和迁卫之说,实录未载,此说何据,尚未清晰 。天顺年间所编《大明一统志》述及宁波府之公署时称:
昌国卫,在府城南三百五十里象山县境,俱洪武二十年建;后千户所,在定海县东南九十里,洪武二十七年建;中中千户所、中左千户所,俱在定海县东北昌国县故城 。
天顺年间,宁波人黄润玉所撰《宁波府简要志》又记载:
(洪武)二十年言昌国县悬居海岛,徙其民内地,仍以二千户所守其城 。
综上两说,昌国卫始建地点应是象山,而非舟山,立卫时间则在洪武十七至二十年这段时间,洪武二十年徙去舟山之昌国县,县城只设中中、中左两个千户所,应是同步之举 。因汤和曾在洪武初于舟山受挫,后人又将明中后期倭患归咎于舟山迁县,故将象山设卫与昌国废县相提并论,从而突出汤和“始作俑者”的负面角色 。此后,天启《舟山志》、康熙《定海县志》及雍正《浙江通志》等均沿此说,对汤和废县嗟叹不已 。无论如何,至迟在洪武二十年,舟山之徙民废县已成定局 。民国《定海县志》述建制沿革时列有《(定海)各乡遣徙展复始末表》,清晰注明了舟山各大岛之迁遣时间是明洪武二十年:
富都乡 明洪武二十年汤和起遣悬海居民,止存内境四里,清康熙二十三年始展复故境;
金塘乡 洪武二十年全乡居民徙入内地,康熙二十七年始招民开垦;
安期乡 同上,与金塘同时展复,垦民未归,至乾隆间始开垦;
蓬莱乡 同上,胞山至光绪四年始展复,余与金塘、安期同时召垦 。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