康熙|明清舟山群岛的迁界与展复( 三 )


关于清朝初年迁界事,论者有时易将海岛与沿海之迁界混为一谈,实际上,东南沿海诸多海岛在明初即已迁界,远早于清初 。
暂不深究汤和撤卫徙民一说之原委,其故事之流传,至少反映了明代人对洪武后期海岛战略的转型已有较深体会 。洪武二十五年,舟山中中、中左二所改隶定海卫 。永乐以后,常设于舟山群岛上的驻防建置亦无增加 。成化年间,二所之下设沈家门、西瘦两寨和二十五处烽堪 。额设海船二十艘 。在千百岛屿星罗棋布、烽烟时警、羽檄星驰的舟山群岛,如此建置在明中后期倭患渐起的时局下,其防务显得捉襟见肘 。嘉靖二年(1523年)进士、后任兵部尚书的宁波人张时彻撰《防海议》,记述了舟山防务及民情之态势:
舟山故昌国县地,悬峙海中,周围约四百余里,其间岛屿不下百余,五谷之饶,鱼盐之利,可以食数万之众,不待取给于外 。先时匡辅大臣处置地方,非不欲因仍其故,且虑秀、兰方靖,又虑悬海诸山并无城域以御外寇,故恤其民,迁之内地 。既迁其民,则供役输赋者少,而卫县自不容于不迁,革矣 。今所存四里之民日且繁庶,而各县之流寓有生业者,又不下三千有奇,地所出者既足,以给公私之需,而民所患者,又殊非承平之比 。法以时宜,事缘情立 。为今计者,倘得复立裁减小县,一知一典,补足二所军伍,择人以守之,则内有城池防御之严,外有舟师哨逻之密……国初,沿海之兵自足,以周备御之用,而今乃不足,何也?盖卫所之兵止存空籍,竄漏裁革者过半,仓庾之储备止存空额,挪移逋负者不贤,而复以羡余归计部,此皆非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