冬季地窖温度那么高,古代穷人为什么不挖地窖避寒,而非要在户外被冻死?


冬季地窖温度那么高,古代穷人为什么不挖地窖避寒,而非要在户外被冻死?


文章图片


冬季地窖温度那么高,古代穷人为什么不挖地窖避寒,而非要在户外被冻死?


文章图片


冬季地窖温度那么高,古代穷人为什么不挖地窖避寒,而非要在户外被冻死?


文章图片


冬季地窖温度那么高,古代穷人为什么不挖地窖避寒,而非要在户外被冻死?


冬季天寒地冻 , 古代的穷人却宁可被冻死 , 也不挖地窖避寒 , 是古人又懒又傻吗?自然不是 , 他们不是不想挖 , 也不是不知道冷 , 而是挖地窖可不是一件容易的事 。
纵横家坐标东北营口 , 距离鞍山很近 , 1976年海城大地震前后 , 余震不断 , 政府天天用大喇叭喊 , 让大家不要住在家里 , 晚上到外面去过夜 。
当时应该是二月份 , 正是东北最冷的时候 , 各种物资也很匮乏 , 怎么取暖呢?

我爸告诉我 , 就是采取类似菜窖的方式取暖 。
【冬季地窖温度那么高,古代穷人为什么不挖地窖避寒,而非要在户外被冻死?】为什么菜窖里面温度会比较高呢?其实跟地球的构造有关系 , 地球是地心热 , 地表随着天气的变化而变化 。
但是寒冷的天气 , 也只能冻上地球表面的一层土 , 越往下是越热的 。
东北是全国最冷的地方 , 挖地窖肯定也是最专业的 , 我就给大家讲讲东北的地窖 。
简易地窖 , 都是挖一个大坑 , 把萝卜白菜放里面 , 然后再用玉米秸秆和塑料盖上 , 再压上土 , 吃菜的时候就去拿 。
复杂的菜窖那就跟盖房子差不多 , 我姑奶家现在还有这样的菜窖 , 每年都给我家送萝卜白菜什么的 , 这种菜窖能有一间房那么大 , 十来平左右 , 挖完大坑后 , 上面跟上梁一样 , 全部封上 , 只留一个口子 , 放上梯子 , 上下窖的时候要踩梯子 。

当然1976年的时候 , 地震来得挺突然的 , 如何在短时间内盖一个简易的能让人睡觉且不会地震的时候被埋里呢?
我爸告诉我 , 他们是这样搞的 , 首先是挖一个一米左右的浅坑 , 不能挖太深 , 太深就容易埋里了 , 然后坑的四周用玉米秸秆围成一个圈 , 类似蒙古包那种 , 为了避免漏风 , 还用黄泥把玉米秸秆封一下(那时候家里没有塑料 , 东北冬天也不下雨) 。
当然 , 这也不是太暖和 , 必须还要有热源 , 在里面生火肯定是不行的 , 简易房都是玉米秸秆做的 , 一点就着了 ,
聪明的老百姓就想到 , 在房子里做饭烧火的时候把砖头放到灶里烘着 , 然后再拿出来 , 倒腾到简易房里面 , 类似今天的暖手宝?
这些都算是最原始的避寒方法 , 50年前的中国农民能想到这种办法 , 几千年前的农民肯定也能 。

事实上 , 古人就是先学会睡坑里生存下来 , 睡了几千年 , 一直等到学会盖房子后 , 才从坑里面爬出来的 。
在《周易》里面记载这样一句话:“上古穴居而野处 , 后世圣人易之以宫室 , 上栋下宇 , 以待风雨 。 ”
意思就是上古时代 , 人们都是住在野外的山洞里 , 后来有大智慧的人建造出了房屋 , 改变了居住环境 , 人们就住进去躲避风雨 。
在生产力水平低下的上古时期 , 人们都是选择以天然洞穴为居住的家 , 后期又发展到人工挖洞 , 形式日渐多样 , 更加适合人类的活动 。
比如1930年发现的山顶洞人文化遗址 , 也就是旧石器晚期的遗址 , “北京人”通过石器等工具 , 开凿出了这个山洞 , 山顶洞遗址由洞口、人室、下室和下窖四部分组成的 。
洞口高4米 , 下宽约5米 , 上室东西长12米 , 南北宽8米 , 上室西部有一陡坎 , 向西倾斜 , 表面有厚层的石钟乳 , 下室在此斜坡的底部 , 下窨在下室深处 。
在所有的穴居文化中 , 黄土高原的穴居文化传承最为久远 , 至今依然流传 , 因为黄土高原的黄土层土质均匀 , 含有石灰质 , 不容易倒塌 , 适合挖洞 , 最为代表的就是陕西窑洞 。

除了陕西的窑洞外 , 山西、河南等地的“地坑式”窑洞更是集成洞穴文化之大成 , 这种窑洞是先在地面上挖一个长方形或者正方形的大坑 , 形成一个下沉式的天井院 , 然后再在院壁上横向挖出窑洞 , 目前依然被使用 。

当然 , 正如《周易》中所讲 , 有大智慧的圣人建造了房子 , 很快让人爬出了洞 。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