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卫·爱登堡:地球上的一段生命旅程》:人类,请善待自然( 三 )


而全新世生物的多样性 , 是气候稳定的关键 。

稳定的气候带来了柔和稳定的季节变迁 。
大自然展现出最温柔的一面 , 让世界变得舒适而宜居 。
所以 , “全新世”是我们人类的“伊甸园” 。

大卫·爱登堡出生于1926年 , 年轻时到全世界各地去探索荒野地带 。
那时候的自然环境尚未遭到人类严重的破坏 , 生物世界也依然保持的丰富的多样性 。

当时无论到哪里 , 都会有荒野:闪闪发亮的海岸、辽阔的森林和茂密的草原 。
那是大卫·爱登堡眼中最美好的时光 , 也是人类与自然相处最美好的时光 。
但是第二次世界大战结束之后 , 一切开始发生了变化 , 而且这变化速度越来越快 。
科技迅猛发展 , 让生活变得越来越便捷 , 人类梦想的一切似乎都能实现 。
但人们并没有意识到问题的所在:人类社会不加节制的发展 , 正在影响自然环境中生物的多样性 。
在那个年代 , 没有人能料到 , 人类有朝一日 , 能拥有威胁大自然存亡的能力 。

“塞伦盖蒂”大草原并非无边无际 , 草原上的兽群需要广阔的土地才能繁衍生存;
而荒野也并非无穷无尽 , 而是有限的 , 它需要被保护 。
当人们从登月的阿波罗号上看到我们的地球时 , 终于明白这个蓝色球体也是有限的 。

我们终究受到这个有限自然界的约束 , 终究要仰赖这个有限自然界 。
永续不间断 , 或者说是可持续的生活方式是我们人类必须要走的道路 。
到了七十年代后期 , 大卫·爱登堡参与拍摄纪录片《生命的进化》 。
他们环游世界 , 跋山涉水 , 探索各种荒野 。
但他们也明显的意识到 , 有些动物越来越难找了 。
因为非法捕猎 , 非洲中部森林深处 , 只剩下300只左右山地大猩猩 。
森林护卫队只能天天守在它们身边 , 才能保证它们不会灭绝 。

物种灭绝的现象 , 确确实实的发生在了当时还年轻的老爷子眼前 。
一旦某个物种成为了人类的目标 , 地球上就没了它们的藏身之处 。
70年代 , 人类为了获取鲸鱼的肉与油脂 , 成群结队的捕鲸船出海捕杀鲸鱼 。
世界上最大的鲸鱼——蓝鲸 , 只剩下了几千只 , 如今已经难觅其踪 。

在人类史上 , 我们已经有好了几次导致动物灭绝的记录 。

现如今 , 这种行为已经无法再被接受了 。

但是 , 拯救某一物种或某群物种只是杯水车薪 。

大肆捕猎自然界的动物 , 只是人类对大自然所造成的其中一种伤害 。

我们应该找出问题的根源 , 然后再去解决它 。

而这个问题的根源 , 归根结底还是在于我们人类自身 。
人类作为这个世界上最强大的物种之一 , 依靠着相比于其它物种更具优势的智力因素 , 正在逐渐与整个自然界脱节 , 过着另一种生活 。
从70年代至今 , 世界整体处于和平状态 。

人类的医疗卫生条件也随着科技的发展而不断完善 。
世界人口数量也因此得到了空前的增长 。


人类的发展不再受到约束 , 不再受到阻挠 。
我们毫无节制、持续不断的消耗地球资源 。
总有一天 , 资源会消失殆尽 。
整个生态迟早走向灭亡 , 人类也不会例外 。
除非我们拦住自己 。

在50年代的东南亚 , 婆罗洲有四分之三的土地为雨林 。
众多的红毛猩猩在这片雨林中栖息繁衍 。
但到了二十世纪末 , 婆罗洲雨林面积已经减少了一半 。
而树种多样性是雨林是雨林存亡的关键 。

人类为了经济效益 , 将大片的雨林变为单种栽培的油棕园地 。
原本丰富的树种是雨林生态循环最重要的一部分 , 但这一部分已经人为的缺失了 。
人们不断的砍伐树木 , 将木材换成金钱;
再在原本的土地上栽上油棕继续赚钱 。


和雨林相比 , 这是个已经死去的生态环境 。
即使它依然披着绿色的外衣 。

雨林的大面积消失 , 直接导致雨林中的动物们生存的家园遭到破坏 。
茫然无措的动物们 , 不明白“家”去了何处 。
如今婆罗洲的红毛猩猩数量只剩下五十年代的三分之一 。


陆地上的雨林环境被人类破坏 , 物种多样性严重失衡 。
随着航海技术和捕捞技术的发展 , 曾经神秘而美丽的海洋环境也没有逃出厄运 。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