由楚汉相争而来的,四面楚歌的典故
有人说:“我不怕四面楚歌临敌千万 , 我只怕你轻易放手不战而降 。”这是多么痛的领悟 , 连四面楚歌项羽自刎乌江都不害怕的人 , 就怕你轻易说要放弃 。那么 , 四面楚歌是有怎么的典故呢?本期民间故事为你讲诉 。
公元前202年 , 项羽和刘邦原来约定以鸿沟(在今河南荣县境贾鲁河)东西边作为界限 , 互不侵犯 。后来刘邦听从张良和陈平的规劝 , 觉得应该趁项羽衰弱的时候消灭他 , 就又和韩信、彭越、刘贾会合兵力追击正在向东开往彭城(即今江苏徐州)的项羽部队 。经过几次激战 , 最终韩信使用十面埋伏的计策 , 布置了几层兵力 , 把项羽紧紧围在垓下(在今安徽灵璧县东南) 。这时 , 项羽手下的兵士已经很少 , 粮食又没有了 。夜间听见四面围住他的军队都唱起楚地的民歌 , 不禁非常吃惊地说:“刘邦已经得到了楚地了吗?为什么他的部队里面楚人这么多呢?”说着 , 心里已丧失了斗志 , 便从床上爬起来 , 在营帐里面喝酒 , 以酒解忧 , 自己吟了一首诗 , 诗曰:“力拔山兮气盖世 , 时不利兮骓不逝 , 骓不逝兮可奈何 , 虞兮虞兮奈若何” 。
意思是:“力量能搬动大山啊气势超压当世 , 时势对我不利啊骏马不能奔驰 。骏马不能奔驰啊如何是好 , 虞姬虞姬啊我怎样安排你!” , 并和他最宠爱的妃子虞姬一同唱和 。歌数阙 , 直掉眼泪 , 在一旁的人也非常难过 , 都低着头一同哭泣 。唱完 , 虞姬自刎于项羽的马前 , 项羽英雄末路 , 带了800余名骑士突围 , 最终只余下28人 。他感到无颜面对江东父老 , 最终自刎于江边 , 刘邦独揽天下 。
因为这个故事里面有项羽听见四周唱起楚歌 , 感觉吃惊 , 接着又失败自杀的情节 , 所以以后的人就用“四面楚歌”这句话 , 形容人们遭受各方面攻击或逼迫的人事环境 , 而致陷于孤立窘迫的境地 。凡是陷于此种境地者 , 其命运往往是很悲惨的 , 例如某人因经常与坏人为伍 , 不事生产 , 游手好闲;但后来却被那些坏人逼迫得无以为生 , 求助于别人时 , 别人也因他平日行为太坏 , 绝不同情更不理睬 , 这人所处的境地便是“四面楚歌” 。又如学校里讨论学术问题 , 其学生不学无术(成语 , 意即没有学术)、信口雌黄、颠倒是非 , 同学们群起而攻之 , 这学生便完全处于孤立地位 , 这也可叫做“四面楚歌” 。在我们的人生历程上 , 在我们的日常生活中 , 好好的做人 , 脚踏实地的做事 , 若是行差踏错 , 就未免要遭受“四面楚歌”的厄运了 。
【由楚汉相争而来的,四面楚歌的典故】项王兵败垓下 , 在乌江自刎 , 有关历史上这一典故 , 李清照曾写诗:生当作人杰 , 死亦为鬼雄 , 至今思项羽 , 不肯过江东 。表达对项王的敬佩 , 思念之情 。毛泽东也曾写过一首诗 , 其中有:宜将剩勇追穷寇 , 不可沽名学霸王 。表达了不同的思想感情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