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宫空间站实验舱睡眠区亮相:航天员竖着睡,下半年就要用( 二 )



神舟十三号飞行乘组拍摄的与核心舱径向对接的神舟十三号载人飞船
航天员在轨保障能力有很多构成要素 , 其中就包括睡眠区的配置 , 天和核心舱只有3个永久睡眠区 , 无法同时保障6名航天员 。 当然也有其他临时措施可以选择 , 比如在天和核心舱大柱段搭建临时睡眠区 , 也可以在神舟飞船将就一下 , 但如此操作就不能充分验证天宫空间站的整站保障能力 。
所以 , 在轨轮换能力验证的任务就安排在了天宫空间站完成三舱在轨组装建造任务之后 , 因为问天实验舱也配置了3个永久睡眠区 。

天和核心舱配置的3个睡眠区与一个卫生区
那么这3个永久睡眠区会在问天实验舱的什么位置?其保障条件又是怎样的呢?
早些时候 , 中国数字科技馆漫游空间站3D画面显示 , 问天舱的3个永久睡眠区集中布置在舱体第四象限一侧 , 但后来官方公布的神舟十四号飞行乘组在问天舱地面模拟舱的训练画面显示完全不是这么回事 。

中国数字科技馆给出的问天实验舱睡眠区错误位置示意
永久睡眠区的设计与布置并非随意而为 , 而是有诸多技术指标需要满足 , 比如噪音指标 , 如果按照3D画面展示的方案布置 , 大部分睡眠区都将深入实验设备区域 , 噪音水平会比较高 。
那么 , 问天舱睡眠区究竟在哪里呢?天宫空间站三大舱段为了便于设计以及运营进行了功能分区 , 具体来说就是根据象限以及字母序号进行分区 , 问天舱睡眠区原设计是在该舱段B区的第二、三、四象限 。

问天舱功能分区(原设计)?
此处虽然尽可能远离了实验设备区域 , 但却处于A区控制力矩陀螺与C区实验设备之间 , 噪声问题还是比较突出 。
根据神舟十四号乘组模拟舱训练画面显示 , 原设计有改动 , 就是将原设计的A区控制力矩陀螺与B区睡眠区进行了调换 , 这样一来睡眠区就被设计在问天舱的A区(问天实验舱工作舱末端) , 也就是紧挨着人员专用气闸舱舱门区域 , 实现了远离实验机柜及设备区域降噪的目的 。

神舟十四号乘组模拟舱训练画面 , 刘洋与蔡旭哲身后既是睡眠区 , 第三个睡眠区则在头顶一侧 。
虽然控制力矩陀螺仍然紧邻睡眠区 , 但该装置并不是时时刻刻都在运转 , 其不运转时睡眠区噪音水平可降至最低 。
如果对比载人空间站睡眠区的环境条件 , 天和核心舱的3个永久睡眠区毫无疑问是人类载人空间站的一个新标杆 , 因为我们几乎是为航天员在轨生活专门开辟了一个舱段(核心舱小柱段) 。

天宫空间站专门为航天员开辟的生活舱(天和核心舱小柱段)
【天宫空间站实验舱睡眠区亮相:航天员竖着睡,下半年就要用】这里不仅远离大柱段的各类设备 , 在噪音指标上表现更优 , 同时各睡眠区内部空间大 , 甚至每个睡眠区都有一个舷窗 , 航天员在闲暇之余可以眺望宇宙深空以及我们的地球家园 , 从而舒缓在轨工作的疲劳与紧张状态 , 每个睡眠区还有专门的储物空间 。

天和核心舱睡眠区 , 下方是储物区 。

天和核心舱睡眠区舷窗

神舟十二号03航天员汤洪波使用手机透过舷窗拍摄太空美景
上述条件即便是国际空间站也没有达到 , 反观他们的睡眠区则很像是“XX”大家自己脑补吧 。

国际空间站NASA管理舱段配置的宇航员睡眠区
问天舱的永久睡眠区就没有天和舱那么好了 , 从外观来看 , 这里的睡眠区是“竖着” , 天和舱的睡眠区则是“横着” , 虽然在太空失重环境下无所谓横竖 , 但就人员体验而言还是会有稍许不同 , 比如空间站舱内设计还是尽力营造了一种天地方向差异 , 这也是为长期在轨工作生活的航天员考虑 。

问天舱“竖着”的睡眠区
同时 , 噪音水平或许会比天和舱睡眠区稍高 , 但肯定都是设计范围内 , 至于有没有观景舷窗还不得而知 , 不过就该舱的布局来看 , 问天实验舱的舷窗应该也布置在睡眠区 , 因为其他区域都有设备占用 , 这样一来 , 问天舱睡眠区的档次也升级了 , 成了与天和核心舱睡眠区一样的“太空观景套房” 。

疑似问天舱三象限A区睡眠区舷窗
问天舱睡眠区虽然比不上天和舱 , 但要知道它只是临时备用睡眠区 , 主要用于航天员在轨轮换任务 , 每次使用时间仅10天左右 。 即便如此 , 对比国际空间站的临时睡眠区还是要好很多 , 因为他们的临时睡眠区只是深入实验设备区域的一个“睡袋” 。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