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影|从影视到游戏,评分越来越没用了

电影|从影视到游戏,评分越来越没用了

文章图片

电影|从影视到游戏,评分越来越没用了

文章图片

电影|从影视到游戏,评分越来越没用了

文章图片

电影|从影视到游戏,评分越来越没用了

文章图片

电影|从影视到游戏,评分越来越没用了

文章图片

电影|从影视到游戏,评分越来越没用了

文章图片

电影|从影视到游戏,评分越来越没用了

文章图片

电影|从影视到游戏,评分越来越没用了

说实在的 , 这款游戏更像一个迷宫而不是鬼屋 , Boss 战挫败感太强了 , 我总会在尝试中一遍遍死亡 , 这也太沉闷无趣了 。
这是外媒 We Got This Covered 对游戏《密特罗德:生存恐惧》的评价 , 除了上述内容 , 它还提到了包括「主角这么强 , 我为什么总是死」、「用银河城去命名一个游戏类型 , 我猜是为了赶时髦」等内容 。
看着这篇测评 , 我的耳畔响起了地铁的声音 , 眼睛逐渐眯了起来 。 皱起眉头的脑袋 , 不由自主的向后缩 。

作为 TGA 年度最佳游戏提名、年度动作游戏获奖者的《密特罗德:生存恐惧》 , 小众的类型 , 自然不能保证被所有人喜欢 , 但媒体但凡有「我不懂就不乱说」的态度 , 也不会发出上面的评论 。
可当我继续翻阅媒体关于游戏、电影等作品的评论时 , 反而释然了:没有差评的「神作」 , 算不上神作 。
神作在左 , 差评在右 获得了第 45 届奥斯卡包括最佳影片、最佳男演员等 5 项大奖以及 9 项提名的《教父》 , 常年位居各类电影榜单前列 , 是不少人心目中的神作 。

但我们依然可以看到许多关于这部电影的差评 , 有的人无法接受马龙·白兰度「如同含着棉花」一样的口音 , 有的人认为剧中角色的演技不好 , 甚至有的人只是因为别人给了高分就差评 。

这是人之常情 , 毕竟作为普通观众 , 个人情感左右评价内容很正常 , 大家并不是专业的影评人 , 我家猫不喜欢所以给差评的情况在各个领域都不奇怪 。 但大众普遍好评的作品 , 还是会得到来自媒体的差评 , 区别于个人 , 媒体可不能将理由归咎于自己家的猫 。
比如 TGA 2018 最佳叙事游戏《荒野大镖客 2:救赎》 , 被许多媒体评价为「当代最伟大的游戏之一」 , MetaCritic 媒体评分达到了 97 , 玩家均分也有 8.6 。 但依然不影响会有媒体只给它三星半 。

《偏锋杂志(Slant Magazine)》作为一款娱乐评论网络刊物 , 是一家拥有将近 20 年历史的专业媒体 。 它对《荒野大镖客 2:救赎》就不是很满意 , 并在评论中提到了不喜欢的地方 , 比如游戏总在主角到达目的地时推进剧情 , 显得有些刻意;比如画面表现太出色 , 让游戏少了一些绝望……
在这篇文章中 , 《偏锋杂志》还链接了之前评价《塞尔达传说:旷野之息》和《刺客信条:起源》的内容 , 后者三星半与《荒野大镖客 2:救赎》同分 , 而《塞尔达传说:旷野之息》就差些意思了 , 只有三星 。

在大略阅读了它对《塞尔达传说:旷野之息》的评测内容后 , 我的脑海中不断响起「这也能差评」的声音 。 比如 , 《偏锋杂志》认为事件太过随机 , 让游戏体验不够愉快;初始台地任务太过复杂 , 很难推进 。 耐力设置不合理 , 米法台词太尴尬 。 连女装进入格鲁德小镇都非常无趣 。
但对我来说 , 随机是惊喜 , 复杂是诚意 。 耐力是真实 , 米法是感动 。 至于女装 , 那是这个孤独的世界中 , 为数不多的快乐 。

如果说对一部作品差评是品味不同 , 但对部部作品差评多少有些不合理 。 不只是上面这几部游戏 , 评价还算不错的《海王》 , 《偏锋杂志》只给了他一星半;Metacritic 媒体均分 86、用户评分 8.6 的《勇者斗恶龙 XI》 , 则是一个及格的三星 。 《偏锋杂志》总在剑走偏锋 。

只有《偏锋杂志》如此么?并不是 。 比如《生化危机 2 重制版》 , 《华盛顿邮报》在一众好评中 , 以游戏设计不错 , 导致他不能好好看故事为由给出了 70 分;Quarter to Three 则对 PS 独占游戏《瑞奇与叮当》不够满意 , 认为它除了光线追踪一无是处 , 五星分期付款 , 先给一星 。

在各大评分网站翻阅 , 你会发现那些均分在 80、90 分的游戏、电影 , 总会有那么几个特立独行的 50、60 甚至更低的分数 。
如果说电影、电视等故事性比较强的艺术形式 , 会因为意识形态不同而有各种看法 , 那游戏这种不仅有故事 , 还有玩法创意的艺术形式 , 好坏还是能相对客观的 , 「神作」的差评 , 着实让人有些不解 。
专业的媒体 , 不专业的评分 我们要承认 , 没有作品是完美的 , 任何媒体对作品差评都不应该感觉奇怪 , 但前提是 , 这些差评要有合理的解释 。
比如 game.no 评价《塞尔达传说:旷野之息》缺乏角色和故事塑造 , 虽然我觉着 60 分的评价低了 , 但相比游戏的玩法创新 , 通过寻找指定场景(不完成也可以通关)解锁动画的讲故事方式 , 在人物塑造上确实弱一些 。

「为什么媒体会给神作差评」这个问题的原因 , 排在第一位的应该是媒体本身就不专业 。 比如文章开头那段关于《密特罗德:生存恐惧》的评价 , 作者 Autumn Wright 专攻的是动漫领域 , 经常写一些「最佳 XXX」的动漫盘点内容 。 虽不能说完全不懂 , 但游戏毕竟不是强项 。

另外 , 说来惭愧 , 经常关注游戏的我 , 上面提到的这些媒体 , 要不是我翻看《暗黑破坏神》0.5 的用户评分时偶然好奇 , 可能还不会认识这些它们——所以第二个原因 , 是差评会为小众媒体引来关注和流量 。
在玩家圈的讨论中 , 其实也有类似「任系媒体」、「索系媒体」的分类 , 虽然无法证实 , 但确实有个别媒体在遇到某一平台的游戏时 , 会习惯性的给低分 。 这可能也是媒体给大众广泛认可的好作品差评的原因 。

▲《艾尔登法环》得到了媒体的一致认可
上面这些原因导致的低分——不论是因为个人不喜欢还是别的原因——基本都算是媒体的主观评分 , 但在媒体与作品进行双向背书的今天 , 即使没有这些有的没的 , 评分也已经显得不那么专业了 。

▲ 官方发布的媒体赞誉视频
一款大作发售 , 游戏厂商需要得到大众媒体的正向评价 , 用于后续宣传 , 媒体也需要用准确的评测 , 来让玩家认可自己 。 《最后生还者 2》推出后 , 游戏开发商顽皮狗就因 Vice「不够客观」的评价而表达了不满 , 在顽皮狗代表的联络中 , 表示 Vice 忽略了一些有意义的改动或进步 。

有趣的是 , 《最后生还者 2》的媒体评分与玩家评分产生了两极分化 , 造成了玩家对媒体和游戏开发者的信任度的骤降 。 ?双向背书的游戏开发商与游戏媒体 , 收获的不是双赢 , 而是来自玩家的全面不信任——评分?图一乐罢了 。
反正 , 评分对我没意义 2020 年 1 月 , IGN 发表公告 , 宣布取消评测分数的小数点 , 仅保留整数部分 。 曾经 6.5、7.3 分的作品 , 都会被四舍五入到 7 分 。
IGN 认为 , 游戏、电影、漫画不是科学 , 很容易受到评测者个人的影响 , 希望读者可以更看重 IGN 的观点 , 而不只是最后的那个分数 。

作为玩家 , 我期待在玩到游戏之前 , 看到各路媒体的一致好评 , 愉快的转发到群里 , 怂恿同好一起「买买买」 。 但如果媒体评分不符合预期 , 我会放弃购买么?答案是不会 。
虽然媒体评分可以当作一个重要的参考标准 , 但当我决定购买一款游戏、观看一部电影时 , 媒体评分的作用更多是参考 。 真正无法确认喜好的游戏或者电影 , 正式推出后的直播和身边人的观影反馈 , 要比媒体更有参考价值 。
特别是如今双向背书 , 《最后生还者 2》也好 , 前面提到的《暗黑破坏神:不朽》也罢 , 用户评分一路从 0.8 跌到了 0.5 , 哪怕媒体均分 75 , 能有多少参考价值?

【电影|从影视到游戏,评分越来越没用了】「高分信媒体 , 低分看自己」 , 关于「值不值」的这杆秤 , 永远在玩家和观众自己心里 。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