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NAS:清华大学欧光朔/李雪明合作发现新型生物结构“纳米毛”】

文章图片
生物大分子在动物体内原位结构的研究是生物结构领域的前沿 , 其技术管线包括:高压冷冻动物样品(High-pressure freezing)、冷冻聚焦离子束扫描电镜(Cryo-FIB-SEM)对动物样品进行低温离子切削获得厚度小于200纳米的冷冻薄片、300KV 冷冻透射电镜(TEM)对薄片进行电子断层成像(Cryo-ET)的数据收集 。
近日 , 清华大学生命学院欧光朔和清华大学结构生物学高精尖创新中心李雪明课题组在《美国国家科学院院刊》(PNAS)上在线发表了题为:In situ structure of intestinal apical surface reveals nanobristles on microvilli 的研究论文 。
该研究运用上述技术管线发现了细胞微绒毛表面存在新型生物结构的纳米毛 , 综合运用单细胞测序、基因组编辑和超分辨光学活体荧光成像等方法鉴定到形成纳米毛的关键基因 , 揭示了纳米毛调控微绒毛结构均一性的可能机理 。
肠道上皮细胞微绒毛是基于微丝束组装形成的细胞膜表面突起 , 在物质吸收、分泌和抵御外源病原菌侵染等生理过程中发挥重要作用 。 该研究发现线虫肠道微绒毛的外侧以辐射状的方式分布着大量的棒状结构(图1) 。 进一步用颗粒平均的方法(Subtomogram averaging)计算出该结构长37.5纳米、直径4.5纳米 , 并有跨膜结构域 。
图1. 对秀丽隐杆线虫肠道刷状边缘进行原位冷冻电子断层成像实验 , 发现微绒毛侧表面有纳米毛
该工作鉴定出纳米毛的形成需要原钙粘附蛋白家族中的 CDH-8 蛋白 , 发现纳米毛的缺失会使得线虫生长速度变缓 , 并异常的产生 Y 型微绒毛 , 暗示微绒毛可能通过从顶端分裂的模式进行扩增 , 从而确保了微绒毛长度和形状的高度均一性 。 超分辨活体荧光时序成像拍摄到微绒毛在线虫体内可能的分裂过程 , 为微绒毛分裂模型提供了一定的直接证据 。 该研究还发现小鼠肠道微绒毛上存在类似的纳米毛结构 , 提示该生物结构的保守性 。
原文链接:
https://www.pnas.org/doi/10.1073/pnas.2122249119
推荐阅读
- 全世界最小的电机,材料只有原子构成,一次能运动300公里!
- 家里的蜘蛛要不要把它咔嚓了?
- 盘点世界3大未解之谜,每一个都很“神秘”,真相究竟是什么?
- 因一颗螺母异常的转动,苏联怀疑世界会因此毁灭,为此保密了10年
- 比起《侏罗纪世界3》里面的那些恐龙来,更加可怕的是人心
- 中山大学物理学院在室温强耦合单量子比特研究上取得重要进展
- 用于海水净化的,一种更快、更高效的选择性膜
- 天文学家发现,宇宙中有什么东西正在偷偷制造黄金
- 二氧化钼量子点强化铜复合材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