港大团队造出刺激响应的变形微流控系统,用于动态人工血管网络等( 三 )


从延时影片中可以发现 , 植物并非静止不动;相反 , 影片中的植物在快速运动 , 特别是伴随着昼夜光线的变化 , 叶子在重复地张开与闭合 。
这对他来说是件新鲜事 , 因为相较于动物运动 , 大部分植物的主动运动非常缓慢 , 以至于一直处于快节奏中的我们往往察觉不到 。
自此 , 他去寻找和植物运动相关的资料 , 也发现了更多有趣案例 。 比如酢浆草 , 也就是平时非常常见的三叶草 , 它们的叶片就像一把小伞 , 在白天打开 , 夜晚折叠起来 。 打开是为了促进光合作用 , 获取更多能量;折叠是为了减缓蒸腾作用 , 保存更多能量 。
而恰好潘益在做刺激响应材料与结构的相关研究 , 植物们这类“聪明的”运动方式 , 着实给课题设计提供了很好的仿生灵感 。
他继续说道 , 包括此次成果在内 , 其博士阶段的研究都是围绕利用仿生微纳系统 , 去解决各类工程问题 。 所以 , “仿生”是研究灵感的触发点 。
和众多仿生领域的科研人员一样 , 潘益希望自己的研究成果 , 能提高大家对物种多样性以及其他环保问题的关注度 。
其表示:“我们永远不知道大自然赋予我们的下一次灵感是来自哪一种生物 , 所以保护自然环境实际就是在保护我们灵感的来源 。 ”
据悉 , 潘益是广东湛江人 , 本科就读于华南农业大学的材料化学专业 , 硕士考入中山大学生物医学工程专业 。 硕士期间的研究方向是生物医用纳米材料 , 主要将纳米材料用于分子成像和离子检测 。
硕士毕业后 , 他在企业和高校都工作过一段时间 , 但最终还是决定继续深造 。 于是 , 便申请了香港大学机械工程系的博士项目 , 加入由岑浩璋教授带领的软物质与微流控研究团队 。 在博士阶段 , 潘益主要研究具有刺激响应功能的弹性体微系统的制作及其仿生应用 。
博士毕业后 , 他打算回到内地求职 。 他说:“为寻找下一个发展平台 , 近期我也在多方打听和考量 。 我还是希望自己能继续从事跟仿生工程、微纳制造、生物医学相关的科研工作 。 ”
-End-
参考:
1、PanY.YangZ.LiC.HassanS.U.&ShumH.C.(2022).Plant-inspiredTransfOrigamimicrofluidics.Scienceadvances8(18)eabo1719.
【港大团队造出刺激响应的变形微流控系统,用于动态人工血管网络等】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