视点·观察|起底付费内推:花11万,在访客室坐了一个月
花费上万元人民币 , 就可以买到一个金融行业实习机会 , 你敢去吗?就历来僧多肉少、竞争激烈的金融业实习而言 , 听起来似乎很诱人 。但中新经纬在调查中发现 , 有学生花了钱却始终拿不到当初约定的心仪岗位 , 也有人连公司门都没进去 , 甚至付款后就被拉黑 。而那些成功被内推进去的学生 , 也存在被追责的风险 。
动辄上万元的付费内推 , 究竟是谁在背后收割“韭菜”?
花费11万实习 , 连公司门都没进去
实际上 , 付费内推并不算是新“骗局” , 不过尽管多次遭媒体曝光 , 在电商平台输入关键词搜索仍然能看到众多声称可内推的卖家 。不仅如此 , 一些求职机构、留学生服务平台也将付费内推和职业培训包装成求职课出售 。
小夏(化名)是一名应届生 , 他向中新经纬分享了自己曾在Wall Street Tequila(下简称WST)购买职业培训课程的经历 。合同显示 , WST为小夏提供两项服务 , 一是求职信息及导师一对一咨询服务 , 涉及职业规划/个人评估、面试指导和模拟面试等项目 , 收费14000美元;二是直推实习项目 , 费用3000美元 , 按当时汇率6.74计算 , 合计约114580元人民币 , 其中直推项目费用近两万元 。
【视点·观察|起底付费内推:花11万,在访客室坐了一个月】
文章图片
小夏购买的职业培训产品合同内容 来源:受访者提供
小夏后经WST获得上海某腰部券商研究所的实习 , 但实际情况却和想象大相径庭 。入职当天 , 小夏被对接人安排在出电梯门的一个小房间 , 类似访客室 。尽管相距只有数米 , 但对接人告诉他 , 不允许进入公司办公区域 。
“那段实习每天被安排的事情跟工作并不搭边 , 完成的报告也没有得到过反馈或公开发表 , 我并没有学到想要的东西 。”提起那段经历 , 小夏仍然印象深刻 , 没有见到对接人之外的工作人员 , 没有面试或签订合同等流程 , “我只是和其他三位实习生在门外的那个小房间呆了一个月 , 从来没有真正进入到他们公司” 。
小天(化名)刚刚找到心仪工作 , 但在此之前他曾踩中过付费内推的“大坑” 。小天原想购买教育机构中博的CFA/FRM培训课 , 但在工作人员反复兜售下 , 最终购买了4万多元人民币的培训课套餐 , 内含价值1万余元人民币的求职服务 。签约时客服曾承诺无限次内推和至少一次保成功内推 , 选择几乎涵盖市面上所有的金融机构 。但之后 , 中博教育并未如约提供优质实习岗位 。
小天回忆 , 每次沟通时 , 对方或是说“疫情期间正式岗位都有裁员 , 实习岗需求并不多” , 或是提供质量较低的实习 。经过为期8个月的“拉锯战” , 对方最终给小天提供了某上市券商在成都办事处的投行业务实习 。
“我以为希望来了 , 但实地去面试时被告知实习生的工作就是每天打印东西、送东西 , 我当天就拒绝了 。”小天再次找机构内推 , 但后来提供的岗位大多还是实训、营业部、内资审计等“无需内推即可凭借当前简历上岗的职位” 。
以上并不是孤例 , 社交媒体上存在很多跟付费内推相关的“吐槽” 。中新经纬以学生身份联系了网友提到的一家留学生服务平台——万能班长 。就券商实习岗 , 对方报价为实地实习在3.3万元-3.8万元人民币区间;远程实习在1万元-3万元人民币 , 如果只做2个月即2.48万元人民币 。另外一个求职机构爱思益报价与此相似 , 如果内推一个头腰部券商研究所的实习 , 在1.5万元-3万元人民币之间 。
业内人士起底职业培训机构套路
除了动辄上万元人民币的内推价格 , 多位受访对象还表示 , 不仅推荐的实习“不靠谱” , 捆绑在一起的职业培训课也掺杂水分 。
小雅(化名)曾在留学服务机构欧孚咨询做过一段时间兼职 , 她向中新经纬揭示了机构的套路:一般会通过分享实习信息以及开宣讲会的形式进行引流 , 利用话术制造焦虑 , 再以四五千英镑的价格打包出售职业培训课和实习内推 , 美其名曰背景提升 , 但实际上职业课程很水 , 至于海报上宣传的职业导师也从来没有在办公室见过 。
“加上我总共才三个人 , 但销售一般只有在客户线下签约时才会到办公室 , 平常不在 。”小雅曾尝试向领导提出一些发展建议 , 但对方无视 , 反而告诉她 , 填报申请、简历修改、辅导面试这些工作都可以同一个人换不同微信做 。
小雅还提到 , 机构声称自己有网测原题和答案资源 , 实际是注册虚假账号在目标公司申请测试题 , 或者在某二手平台一百多英镑购买再转手标价两三百英镑出售 。
小夏也逐渐意识到了背后的骗局 , “他们的职业培训课确实在一定程度上帮助大一的我快速认识行业 , 但我后来发现他们资源库90%以上的资料都可以在求职论坛、百度、谷歌或者知乎等网站搜到 , 他们只是帮你做了一个整合工作 。”
原以为从此和WST江湖不见 , 但后来对方工作人员在微信朋友圈了解到小夏将去某私募机构实习 , 于是提出支付薪酬请他去当行业导师 。小夏觉得自己资历尚浅 , 没有资格就拒绝了 , 但这让他开始怀疑 , 培训课中的行业导师是否大多都是包装出来的 , 本身可能只是实习经验丰富的学长学姐 。
部分费用流向实习单位内部人士口袋
值得关注的是 , 从学生这里收取的高额费用并非全部归中介机构所有 , 也有一部分流入了实习单位内部工作人员口袋中 , 这已是这条利益链上心照不宣的事实 。
某上海投行的HR金竟(化名)就曾收到这样一封寻求内推合作的邮件 , “如果成功安排学生入职学习 , 可以每人/次给6000元的推荐费用 。另外有大量线上实践培训 , 求职辅导类的需求可以合作 , 预计可以增加年收入40w到50w 。”
文章图片
金竟收到中介机构发来的合作邮件 来源:受访者供图
金竟坦承 , 内推本身对一家公司来说是一种相对靠谱的招聘方式 , 如果机构主动向公司传递简历 , HR代表用人方进行筛选、评判是比较普遍且相对正常的流程 。但是 , 只要不乱借用公司名义做宣传 , 机构是否会借用该形式向学生收费 , 本身很少探究 。
金竟还提到 , 付费内推多是实习生 , 从公司角度没有必要花费较多成本进行背调 , 且背调多以形式为主 。如果“里应外合”式钻空子 , 把付费内推冒充成一般内推 , 公司是比较难识别的 。
当中新经纬咨询是否能够出具实习证明时 , 爱思益对接人表示远程不行 , 但实地实习可以 , “实地实习收费内推 , 保录取 , 肯定是跟个人合作 , 个人高管收了钱帮我们搞定这件事” 。
“内外勾结”下 , 付费学生成了待宰羔羊 。但这份高收益背后是风险 , 甚至涉嫌违法 。
律师、知名法律博主雷家茂对中新经纬表示 , 无须经过正常的考核程序或形式上过一遍考核流程即可入职 , 其实就是“走后门” 。若公司内部人员利用职务上的便利 , 与中介机构“内外勾结”收取求职者的财物 , 并违规为求职者办理入职手续的 , 则可能涉嫌受贿犯罪 。若公司内部人员以非法占有之目的 , 与中介公司“内外勾结”收取求职者的财物 , 并承诺可以为求职者办理入职等的 , 但事后却未履行的 , 则可能涉嫌诈骗犯罪 。
雷家茂还提到 , 对于中介机构来说 , 如果实际提供的服务与约定不符则构成违约 , 学生可以要求中介支付违约金、退款等 。如果明确是私下的“内外勾结”行为 , 合同本身无效 , 可以主张全部返还 。
与此同时 , 购买内推实习的学生也面临被追责的风险 。多家券商曾公开表态 , 如果在背调中发现任何申请者与此类机构、个人达成类似“保过推荐”协议或所谓“考试材料”等文件的交易 , 将视情况采取取消其应聘资格、取消其录用通知等措施 , 并依法追究相关人员的法律责任 。
中新经纬就付费内推是否影响后续求职向爱思益对接人求证 , 对方虽直言支持背调 , 但也表示“远程实习都是小黑工 , 不走人事 , 不建议申请实习证明 , 求职时不要用来申请本家公司 , 可能会影响内部员工被自查到”“求职面试就说自己是师哥师姐内推的就好了” 。
文章图片
中新经纬和爱思益对接人的聊天记录
中介机构是否明确上述法律风险?内推实习的收费依据又有哪些?如何保证学生权益?中新经纬就这些问题向前述机构电话和邮箱发去采访请求 。但爱思益和万能班长两家机构拒绝接受媒体采访 , WST、中博教育两家机构截至发稿并未给出回应 。欧孚咨询注册地在英国 , 官网公示电话有误 , 中新经纬通过微信联系到客服 , 但提及公司归属等问题对方立即拉黑 , 目前其官方微信公号介绍还保留“求职培训”等字样 。
防止劣币驱逐良币
前券商从业者王大力经常在自媒体上揭黑付费内推 , 他告诉中新经纬 , 尽管这些付费内推机构已经“换皮” , 但本质仍然是利用学生的求职焦虑收割韭菜 , 只是形式变得更加隐蔽 , 也更加容易令人接受 。
“这种求职机构近年来越来越多 , 不用主动接触 , 信息就会铺天盖地而来 , 有时候他们在学校举办宣讲会 , 这种背书让很多同学对其深信不疑 。”小夏称 。
金竟则提到 , 一方面是由于学生从自身渠道获取实习信息的渠道相对有限 , 外界又难以给到专业和全面的支持 , 使付费内推有了可趁之机 。同时 , 行业约束不足 , 难见有效惩罚 , “目前还是靠着职业道德来反对付费内推 , 我们期待日后法律法规能做出更明确、细化的判定和惩戒 。”
中新经纬注意到 , 今年5月13日 , 国务院办公厅印发《关于进一步做好高校毕业生等青年就业创业工作的通知》 , 其中提到要“坚决防止和纠正性别、年龄、学历等就业歧视 , 依法打击‘黑职介’、虚假招聘、售卖简历等违法犯罪活动 , 坚决治理付费实习、滥用试用期、拖欠试用期工资等违规行为” 。
“如果不及时治理 , 不抵制这种不道德的行为 , 本来以专业能力、职业素养、奋斗等为基础的行业会变成一个金钱开路的行业 , 同时也会伤害那些从正规渠道拿到机会的人 , 侵蚀就业公平 。”王大力如是说 。
金竟则指出 , 对于职前培训 , 以及一部分以此类业务为主营的公司不应该“一棒子打死” 。“我们应该承认这些机构或者个人还是真正传递了一些真实、有用的信息给受众 。以所谓的商业逻辑来说 , 其实是一种‘知识付费’ 。但是应该给这类业务树立一条红线、制定一些规则 , 让它向正确的、真正服务于促进学生就业的这样一个方向发展 。”(中新经纬APP)
推荐阅读
- 视点·观察|美国科技行业超高薪或消失:创企拿股权画大饼 现金工资减少
- 视点·观察|矿工仍是GPU主力买家 2021年至今已花掉150亿美元
- 视点·观察|搞什么研发啊,有倒腾专利赚钱不?
- 视点·观察|电影票“不退不改”属无效条款 法官建议有条件允许退改签
- 视点·观察|转型开餐厅、做充电 教培机构能孵化出下一个东方甄选吗?
- 视点·观察|“健康可乐”比真正的可乐更健康吗?
- 视点·观察|报告指出丰田和通用向反 LGBTQ 运动捐款
- 视点·观察|“00后”刚开始“整顿”职场,就被职场“整顿”了?
- 视点·观察|Yandex有意将俄罗斯业务转移到ya.ru域名上 以规避制裁风险
- 视点·观察|新东方直播爆火,刘畊宏降温?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