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性法则的基石:猜疑链


人性法则的基石:猜疑链


文章图片


人性法则的基石:猜疑链


《三体》中黑暗森林法则让人不由细思极恐 , 宇宙就是一片充满迷雾的黑暗森林 , 黑 , 真的黑!每一个文明都是游荡在这片迷雾森林的持枪猎人 , 而对待其它文明的直接方式就是毁灭 。
这一刻 , 毁灭你 , 与你何干?
在理解黑暗森林法则时 , 有一个绕不开的底层基石 , 那就是「猜疑链」的存在 。
「猜疑链」单独拆开来讲 , 如果说两个文明间是因为无法近距离沟通而产生善意与恶意的猜疑 , 那么 , 作为碳基生物的人类同物种间是否就能打破「猜疑链」呢?
细想一下 , 这样的推断还是过于简单了 。
第一 , 人的思维并不透明 , 也就是即使近距离的两个人 , 你依旧无法看透他的想法 。 而小说中的三体文明也从人类这边学会了隐瞒和欺诈 。
第二 , 利益存在冲突 。 这就好比小孩子只知道玩具都是自己的 , 要是别人抢自己的玩具都要抓狂 , 但是大人教导要学会分享 。
分享本意上是为了获取更多的利益 , 如果只是你单方面给予分享 , 这种不对等的平衡就会被打破 。
分享并不处于道德的高位 , 而是一种利益平衡 。
第三 , 认知存在差异 , 因而沟通存在时效性和误差 。
如何去理解认知存在差异呢?比如说 , 对于陌生人的善意或者恶意 , 小孩子没法理解和区分 , 因为他不懂 , 所以大人会支配他的决定权 。
这个时候 , 作为大人的你处在绝对的权威位置 , 小孩没有决策权 。
基于社会经验 , 大人一般会直接告诉小孩 , 陌生人给的东西不能吃 。
这样的决策有没有问题?
这样的决策可能会有问题 , 但是没有风险 , 因为直接切断了事件存在的可能性风险 。
比如说 , 这个陌生人可能是有其它意图 , 例如想拐卖小孩 。 当然 , 他也有可能确实是单纯觉得小孩很可爱 , 出于一种由己推彼的善意 。
无法判断善意 , 但是恶意可能存在 , 这是大人索性拒绝的判断逻辑 。
但随着年纪的增长 , 小孩的认知逐渐觉醒 , 这个时候沟通就会变得困难起来 , 因为他会对大人的决策表示疑问 , 因为不理解 。
比如说 , 他会问大人为什么陌生叔叔给的糖不能拿?
大人没办法给出合理的解释 , 但又不能以一句为了他好结束 , 只能说陌生叔叔是坏人 , 会把他给拐卖走 , 因而任意支配并僭越他的决定权 。
大人可能并没有察觉 , 小孩会被这种被恐惧支配并形成心理负担 , 这种意见认同并不能长久 , 矛盾点因而催生了「猜疑链」 。
真正的爆发点基本会在青春期 , 家长的权威地位摇摇欲坠 。 这个时候只要意见相左 , 就不能形成有效沟通 , 也就是你要这样 , 我偏要那样 。 不分对错 , 没有利弊 。
你所谓的对他好并不是他认为的好 , 你的善意就是他的恶意 。
不存在绝对的信任 , 即使最亲近的人 , 因此彼此间的理解和认同都没法做到百分之百 。
由于年龄和阅历的差距 , 对于事物的认知会永远存在差异 , 两者之间就会形成无法僭越的鸿沟 , 在不对等的位置上 , 「猜疑链」就会一直存在 。
他人即地狱 。
沟通能成为「猜疑链」破局的关键吗?有亲身的案例 , 之前有一个执行中的项目 , 经常会有各部门的领导过来视察指导工作 , 而每一次不同的领导过来都会发现点问题 , 并要求整改 。
一般是这个部门领导觉得这里的设计是有问题的 , 上司一听觉得挺有道理 , 然后依据这个部门领导已经出了一套整改方案 , 下面只得立新规来整改 。
那个部门来视察一看 , 觉得那里不行 , 问题挺多的 , 又说要整改 。 上司得罪不起 , 只能依样画葫芦 , 于是下面又多了一个验证的环节 。
没过多久 , 又是一个领导过来 , 巡视一番后觉得有不合理的地方 , 上司没办法 , 只能再次整改 。
不断有新的想法产生 , 因而整套方案在原基础上不断修复、打补丁 , 方案变得繁琐而臃肿 , 执行的人因而痛苦不堪头痛不已 , 一看到有人过来视察就直打哆嗦 。
光是进出口那个的验证环节都改了好几次 , 又是扫码 , 又是查这个那个的 , 本来10几米远的距离 , 硬生生要花个一两分钟 。 结果是 , 人流高峰期的时候大家都堵死在那排成长龙了 。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