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在北京,耗时80秒,我免费“逛”完了三星堆( 三 )


国际博物馆协会报告显示 , 2021年 , 全球采用线上展示藏品、展览和直播的博物馆增加了15%以上 。
而国家文物局也鼓励中国博物馆 , “加强云展览建设 , 依托互联网与各类新技术手段 , 打造永不落幕的博物馆 。 ”
其二 , “云游”替代线下游 , 可以保护文物 。
三星堆、敦煌莫高窟等 , 都让大众心向往之 。
但其实文物极为脆弱 , 如敦煌研究院名誉院长樊锦诗所言 , “敦煌壁画年老多病 , 颜料层可能会一片片翘起 , 逐渐变得酥软像酥团一样 , 甚至开门声大一点都会掉落…”

因此 , 敦煌莫高管需要不时“休息” , 接待能力有限 , 从2013年就开始对游客限流限时限窟 , 全年观展人数限制到200万人以下 。
而对于无缘到访的大众游客 , 莫高窟提供的补偿性方案 , 就是在线“云游” 。
其三 , 各种高科技技术的应用 , 也能为文博界拓展多元营收 , 反哺文物保护 。
尽管三星堆、故宫、敦煌等声名在外 , 但鲜有人知的是 , 大部分文物 , 都饱受经费不足、人力短缺之困 。
2021年 , 《文物调研》发布的一篇报道 , 揭示了这种窘境 。 以中国国家级考古科研单位中国社会科学院考古研究所为例 , 上世纪1950年代末期 , 考古研究所人员编制超过300人 , 但至2020年 , 该所编制仅为140人 , 实有人员133人 。
为了解决人员之困 , 科技公司已经入场助力 , 比如2019年 , 阿里联合四川大学、美国加州大学伯克利分校 , 发起了公益项目汉典重光 , 寻觅流散全球的中国古籍 , 借助达摩院的AI技术 , 替代人力 , 2年内“誊抄”了20万页古籍 。
而在资金开源上 , 科技手段也正在助力文博行业做大IP , 拓展营收 , 以先行者故宫为例 , 其文创年收入已经超过15亿 , 是门票收入的数倍 。
而三星堆2021年门票收入达7000多万元 , 文创销售额4000多万元 。 假如未来三星堆可以通过云渲染等技术 , 把其IP授权给游戏、影视等行业 , 或许其收入也有望数倍于门票收入 , 筹措更多资金保护三星堆 。
其四 , 文物是“时间之敌” , 科技则是“时间之友” , 在科技助力下 , 文物与时间可以“化敌为友” , 在数字世界里可以实现永生 。
在时间和风沙的侵蚀之下 , 曾有专家预测 , 整个敦煌宝库在未来50年到100年内 , 可能会湮没于黄沙之中 。
为了抵御“时间之敌” , 敦煌莫高窟在数字化探索上 , 已经摸索了30年 , 目前已经完成了250多个洞窟壁画图像、摄影的采集 , 计划在未来五年内 , 完成所有洞窟的数据采集 。
当现实里的莫高窟被岁月的风沙吞噬 , 虚拟世界里的莫高窟 , 有望在数字化绿洲里实现永生 。
而在2019年 , 巴黎圣母院突然遭遇大火时 , 塔尖如拦腰般倒塌 。
幸运的是 , 此前游戏计师Caroline Miousse耗费了两年之久 , 经过5000个工时的精雕细琢 , 在猴戏《刺客信条:大革命》中 , 1:1重现了巴黎圣母院——火灾之后 , 大批玩家涌入游戏 , 试图一睹巴黎圣母院的原始风采 , 甚至挤爆了服务器 。

【人在北京,耗时80秒,我免费“逛”完了三星堆】在《三星堆奇幻之旅》中 , 代表过去的文物 , 与代表科技的未来 , 都交汇于80秒的当下——如果说 , 文物瑰宝记载了中华文明从何处来 , 那么科技创新则解答了中华文明到何处去 。 (方音为化名)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