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镇|重磅!打造漕运文化特色小镇!张家湾将这样重现古镇风貌——( 三 )



“关于铁锚寺的前身是铁牛寺的说法 , 是站不住脚的 , 因为铁牛寺与铁锚寺根本不在一个地方 。 ”陈喜波说 。

明周之翰著《通粮厅志》中有这样一条记载:“今张家湾鲜鱼闸铁牛寺中有弃碑载云:通惠漕运河自大通桥起至通州张家湾一带” , 文末注释说“鲜鱼闸即广利闸” , 广利闸在土桥新村 , 其遗址在欣桥家园小区内 。 据此可知 , 铁牛寺原在土桥 , 土桥在张家湾以北约1公里处 , 故光绪《通州志》称铁牛寺“旧在州张家湾北门外北” , 而不是“北门外” , 而铁锚寺就在张家湾城北门附近 , 可见铁牛寺与铁锚寺一北一南分别坐落于两个地方 , 本非同一座寺庙 , 铁锚寺来自铁牛寺的说法便不攻自破 。

张家湾曾设御用骆驼馆

清代康熙年间 , 曾在张家湾设有骆驼馆 , 负责喂养圣驾出巡所用的部分骆驼 。

据乾隆《钦定大清会典则例》记载:“康熙年间定京城御河桥、东直门及通州之张家湾三处 , 各设一馆 , 喂养驼一百五十只 , 以备廵幸驮载行营幔城、网城 。 其驼于三月赶赴天津牧放 , 五月赶赴口外牧放 , 九月回馆喂养 。 ”

据介绍 ,

清代皇帝巡幸热河以及围猎期间 , 需要在野外住宿 , 皇帝宿营处需搭建临时住所 , 称作御营 。

《啸亭续录》记载御营制度:“凡列圣每岁秋狝木兰 , 巡幸直省 , 除近畿数处建行宫外 , 其他皆驻跸牙帐 , 名曰御营 , 亦崇尚俭朴 , 兼不忘本之意也 。 定制 , 护军统领一人 , 率其属预往相度地势广狭 , 同武备院卿、司幄及工部官设立行营 。 中建帐殿御幄 , 缭以黄漆木城 , 建旌门 , 覆以黄幕 。 其外为网城 , 正南暨东西各设一门 , 正南建正白 , 东建镶黄 , 西建正黄 。 护军旗各二 , 东西门侧三设连帐 。 旌门领侍卫内大臣率侍卫亲军宿卫 , 网城门八旗护军统领率官兵宿卫 , 又外八旗各设帐房 , 专委官兵禁止喧哗 。 ”

御营中心为御幄 , 御幄外为覆盖黄布的黄漆木架围合而成的方形围墙 , 称作黄布幔城;黄布幔城之外为网城 , 系用黄色绳结制作的圆形网城;网城之外环绕两道连帐 。 搭建黄布幔城、网城所用材料则用骆驼运输 , 因此 , 清廷专门在京城和张家湾设置三个骆驼馆 , 喂养这些骆驼 。

乾隆十六年 , 因八旗佐领下合计有额设驼八百余只 , 遂决定此后巡幸所用驮载幔城、网城骆驼从八旗所养骆驼内取用 , 所有太仆寺在京城御河桥、东直门及张家湾三地喂养的一百五十只骆驼 , 以及各骆驼馆廐长、廐副、廐丁及守馆人等全部裁汰 。

古城南门原叫“四海通津门”

张家湾古城 , 从地图上看南北狭长 , 在布局上很像一柄如意 , 民间有“如意城”的称呼 。

张家湾古城是拱卫京师和保护漕运的重要屏障 , 始建于明代中后期 。

因城市功能比较多 , 张家湾古城内设有很多官署 , 涉及漕运、河道治理、物资转运、驿站交通、商业贸易、治安防卫等各个方面 。

陈喜波说 , 张家湾作为客运大码头 , 五方杂处 , 风俗信仰多种多样 , 这些多元文化充分体现在分布于张家湾古城内外众多的庙宇建设上 , 铁锚寺尤为体现了北京地区的运河文化 。


张家湾早期没有城垣 , 嘉靖四十三年春 , 蒙古入侵 , 震动京畿 。 为保卫张家湾 , 顺天府尹刘畿申请建城 , 工部批准此建议 , 遂命府丞郭汝霖、通判欧阳昱于当年二月筑城 。

根据徐阶《张家湾城记》记载 , 这次建城 , “财取诸官之赎及士民之助者 , 木取诸营建之余 , 砖取诸内官厂之积 , 石取诸道路桥梁之废且圯者 , 夫取诸通州之卫卒及商若民之饶于赀者” , 意思是经费来自官员和士民捐助 , 木材使用皇木厂所存建设北京城之剩余皇木 , 城砖来自于料砖厂之库存 , 石材来自于路桥废弃之料 。

经过三个月的修建 , 张家湾城竣工 , 其规模:“周九百五丈有奇 , 厚一丈一尺 , 高视厚加一丈 , 内外皆甃以砖 。 东、南滨潞河 , 阻水为险 , 西、北环以壕 , 为门四 , 各冠以楼 , 又为便门一 , 水关三 , 而城之制悉备 。 ”

为了保护漕粮和贡使、官生和商旅等人安全 , 张家湾城内还设有备用房屋 , “中建屋若干楹 , 遇警则依贮运舟之粟 , 且以为避兵者之所 , 舍设守备一员 , 督军五百守之 。 而湾之人 , 南北之搢绅 , 中国四夷朝贡之使 , 岁漕之将士 , 下逮商贾贩傭 , 胥恃以无恐 , 至于京师 , 亦隐然有犄角之助矣 。 ”由此可见 , 张家湾城的修建一方面增加了城镇安全 , 另一方面起到了拱卫京师的重要作用 。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