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山这样“黑”,是像东北吗?


唐山这样“黑”,是像东北吗?


文章图片


唐山这样“黑”,是像东北吗?


文章图片


唐山这样“黑”,是像东北吗?


“唐山打人案”发生后不久 , 地理不咋好的南方同学 , 一脸小白的懵懂:“请问唐山是一个东北城市吗?”
身为一个正宗东北人 , 就我所知 , 东北人对唐山大概是无感的 。 不大会有东北人到唐山后有“宾至如归”的体验 , 因为东北人不会觉得山海关内的任何地方像东北一样让人感到亲切熟悉 , 即使喜欢甚至拜服某个地方 。 但反过来 , 在知乎中 , 确有唐山人自觉把唐山与东北类比联系:“东北虎唐山狼 。 唐山嘛 , 煤炭钢铁里锻打出来的城市 , 集体感强 , 民风比较彪 。 小团体也多 。 唐山的各种学校 , 一般来说 , 班里总会有几个所谓混社会的 。 都很正常啦 。 ”
所以 , “唐山打人案”暴露出来的“黑” , 是像东北吗?

东北是怎样“黑”起来的
说东北“黑” , 连很多东北人都不大好意思反对 。
顶着多年“大砍省”人的名声 , 大金链子带文身 , 好勇斗狠 , 个个有“黑涩会”气质 , 能动手的时候绝不吵吵 , 当然也喜欢打女人……
如此种种 , 多年以来 , 早已成为相当多关里人的坚硬印象 , 被当作“黑”的标尺 。 存在感不强的唐山 , 突然贡献出几位深夜狂殴女性的壮汉 , 有人本能联系到心目中“黑涩会”文化的顶流——东北 , 很意外吗?
需要说明 , 此处及下文提及的“黑涩会” , 是广义的“黑” , 与法条中“黑社会性质组织”的定义并不完全一致 。 后者只是前者露出水面的部分 , 此外还有许多扩展、过渡、平行的范畴 , 土壤与风气 , 都包括在其中 。
“黑涩会”化的东北 , 不是一个早期传统 , 是现代产物 。 其起点 , 是1970年代末 , 也就是计划经济开始全面转型的起点 。 当时体制转型 , 东北出现了大量的失业半失业年轻人 。 这些年轻人又带动了足够多的失学的半大小子 。 他们本来习惯了城镇聚集和组织化生存 , 现在出现有组织的打群架、斗殴 , 维持一点生存空间 , 也就很正常了 。
这就是孔二狗笔下《东北黑道二十年》的真实场景——也是我在1980年代中期读中学时常见的景象:手拿棍棒的“社会人”在校园和大街上呼啸来去 , 追逐和斗殴时有发生 。


伴随连续不断的改革阵痛 , 这种境况一直持续到20世纪末 , 期间“黑涩会”一直在演化与转型 。 最猖獗时期的代表 , 自然是乔四、田波这些“大恶之徒” , 但也有90年代末期游荡在黑暗中的“刨锛党”这种仇恨幽灵 。 同时 , 东北人大举内流 , 东北人好勇斗狠的“黑涩会”形象 , 也在一波波人流潮涌中给国人洗了脑 。
但其实 , 真论好勇斗狠 , 东北人很了不起么?
【唐山这样“黑”,是像东北吗?】不然 。
不说早年间的桂军如何骁勇 , 就是所谓“东北虎”名声最响亮的时候 , 在湘、黔等地 , 在凶悍指数上 , 与当地人相比也占不上任何便宜 。
所以 , 在21世纪第一个十年之后 , 东北的这种“黑涩会”形象 , 终于不可避免地黯淡下去 。 原因很简单:东北人没有任何特别的理由比其他地方的中国人更狠 。 当初支持这种文化形象的大部分基础 , 都是时代性、短期性的 , 前后无非维持二十余年 。
唐山“黑”在何处
唐山的“黑” , 与东北有哪些相似之处?
回头看 , 东北“黑涩会”的气质养成 , 仰赖于几个要素:工业化进程早且程度高 , 产业工人数量多 , 存在大量垄断性的产业 , 组织性强 , 移民社会 , 经济社会转型造就大量“脱落者”和“边缘人”……
按照这几个标准 , 很容易发现 , 在社会文化性格或区域风气方面 , 满足这几个条件或其中部分的 , 就很容易与东北的“黑涩会”气质产生相当程度的共鸣 , 比如某些时期的重庆、武汉 , 湖南一些工矿城市 , 乃至上海早期的杨浦等区域(很多人会忘记上海除了是商业城市 , 也是一个大型工业城市) , 民风大体都有抱团、好动手、以豪爽为荣……这些特点 。
唐山符合上述几乎所有条件 , 特别是唐山大地震后的重建 , 原有的社会网络与人口 , 都经历过一次再造 。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