郭沫若诗两首原文 郭沫若诗两首

文章目录[隐藏]

  • 无标题由先生 。
  • 郭沫若《回国与杂曲》
  • 哪个高,哪个低?
郭沫若的两首诗(郭沫若的两首原诗)原著,历史学家A Sir2021-06-04 17:04
全国人才辈出,他们的诗词和人气会流传上百年 。
1936年10月19日,鲁迅先生因旧病复发,于5时25分逝世 。这个消息立即刊登在各大报纸上,比王先生小11岁的郭沫若惊呆了,就在他最尊敬的作家高尔基去世后4个月 。他不愿相信甚至不敢相信这个消息的真实性,压抑的情绪突然爆发,郭沫若眼圈红了 。
先生在世时,两人是冤家对头,他有生之年没有用一支笔打过架 。郭沫若曾愤怒地批判鲁迅是“封建残余”,早该被社会淘汰;鲁迅回击郭沫若是“流氓加才子”,暗指郭沫若生活作风恶劣,行为恶劣,引来人们的称赞:这才是真正的郭沫若 。
两人针锋相对,读者看得津津有味 。一个话题也出现在人们眼前:文学水平谁更胜一筹?说到这里,品想到王先生和郭沫若都写过七律 。那么,我们能从他们的诗中找出谁的文学水平更高吗?
无标题由先生 。我们先来看看全诗的内容:
习惯了春天的长夜,妻子年轻的太阳穴上会有丝 。梦里有慈母的眼泪,城头换王旗 。
眼看着同行变成新鬼,对刀簇怒寻诗 。“唱低眉不写,月色照如水 。
这是一首七律,写于1931年2月,当时国内环境风雨飘摇,人民苦不堪言 。在那段黑暗的岁月里,他弃医从文,用笔写血泪文章,意在唤醒当时的国人 。因为他对自己和祖国的命运有着清醒的认识,他决定把唯一的光明给这些人 。
1931年2月,鲁迅在报纸上看到左联的柔石、尹复等人被捕、被杀的消息后,悲痛欲绝 。此时的王先生也是危在旦夕,因为一份文件被国军列为抓捕对象,不得不在酒店短暂避难 。随着心情越来越沉重,他决定写这篇《无题》 。
军阀统治让这个时代变得黑暗,但人们习惯了吗?当然不是 。有些人还是会为革命的胜利而死,甚至母亲眼里的泪水也不会停止 。英雄们虽然走了,但春天依然会照耀大地,黑暗和压迫将不复存在 。
郭沫若《回国与杂曲》当你扔笔求助的时候,不要把少妇扔断了莲藕 。血泪十几年去中国,登船三夜见标 。
夏葬辛骨,哭吐,真心赠此诗 。四百万人齐心协力,团结一致 。
严格地说,这首诗是老郭读了《无题先生》之后写的 。内战爆发,郭沫若立即选择回国 。这个决定的背后,是他离开日本妻子安娜和五个孩子的现实 。这种精神是由衷钦佩的,毕竟我们深深爱国,渴望报效国家 。
人们常说“文物有高低,文人有轻重”,可以说是仁者见仁,智者见智 。无论你如何定义这两个层面,有一点是不可忽视的:它们都存在于中国现代文学史上,都为现代文学的发展做出了不可磨灭的贡献 。
在诗的最后,郭沫若表达了自己内心最真实的期待 。为了救国,我愿意牺牲一切,只要把骨头埋在中国就够了,我所有的感情血泪都混在一起了 。不知道大家最近有没有看《觉醒时代》,这首诗真的很让人有同感 。
哪个高,哪个低?两首诗都是七律,但在品看来,王先生的意境可能更高 。短短的几句话,王先生做了很多场景的变换,虚实之间有了完美的平衡,而郭沫若的没有 。
在选词造句上,也可以看哪首诗比较贴切,郭沫若的好像略通俗一点 。网上很多人把《回国杂歌》定义为“口号诗”,毫无文艺气息 。
人们常说“文学作品与文人不分”,可以说不同的人对作品的优劣有不同的看法 。无论你如何定义这两个层面,有一点是不可忽视的:它们都存在于中国现代文学史上,都为现代文学的发展做出了不可磨灭的贡献 。
我是平·石军,感谢您的阅读 。如果你也对文化感兴趣,不妨留给我一个关注 。
【郭沫若诗两首原文 郭沫若诗两首】收集85条评论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