动物生理学名词解释 简答整理版( 八 )


调节:甲状腺主要受下丘脑与垂体的调节 , 下丘脑 , 垂体与甲状腺三个紧密联系 , 构成下丘脑-垂体-甲状腺轴 。 此外 , 甲状腺还可以进行一定程度的自主调节 。
①腺垂体促甲状腺素TSH对甲状腺的调节
腺垂体分泌的促甲状腺素可促进甲状腺素合成与分泌(1分) , 还可以促进腺细胞的增生 。
②下丘脑分泌的促甲状腺素释放素(TRH)可以促进TSH的释放和合成(1分) 。 此外 , 下丘脑分泌的生长素释放抑制素则可以抑制TSH的释放与合成 。
③反馈调节
血液中T4和T3的浓度 , 对垂体促甲状腺激素细胞的活动起着经常性的反馈调节作用(1分) 。 当血液中T4、T3浓度升高时 , 就会随血流到达垂体 , 与垂体的促甲状腺素细胞上的特异性受体结合 , 从而抑制TSH的合成与释放 。 此外 , 还会抑制腺垂体对促甲状腺激素释放素的反应性 。
3试阐述兴奋性突触后电位与抑制性突触后电位的产生机制 。 (10分)
答:兴奋性突触后电位的产生机制是:兴奋性N元末稍兴奋 (轴突冲动) → 突触前膜释放兴奋性递质(2分)→经突触间隙扩散并与突触后膜受体结合→突触后膜提高对Na+、K+ , 尤其对Na+的通透性(2分)→突触后膜去极化 , 产生兴奋性电位(1分) 。
抑制性突触后电位的产生机制是:抑制性N元末梢兴奋→ 释放抑制性递质(2分) →经扩散与突触后膜的受体结合 → 提高突触后膜对Cl-的通透性(2分) → 突触后膜超极化 , 产生抑制性电位(1分) 。
4
试述神经肌肉接点突触传递的过程 。 (10分)
答:①运动神经末稍传来动作电位(1分);
②去极化激活神经末稍膜上的钙离子通道 , 钙离子进入神经末稍(2分);
③神经末稍内钙离子浓度的升高引发末稍中突触小泡的胞吐作用 , 许多突触小泡将泡内的神经递质乙酰胆碱释放进突触间隙(2分);
④乙酰胆碱在突触间隙中扩散 , 一部分与突触后膜(终膜)上的受体结合(1分);
⑤乙酰胆碱与受体的结合激活了受体的离子通道 , 离子通道开放 , 正离子循电化学梯度流经通道 , 产生突触后电流 , 突触后电流形成突触后电位 , 终板电位(2分);
⑥如果终板电位超过阈电位则引发肌膜上动作电位 。 通常到达神经末稍的每一个冲动所产生的终板电位都高于阈电位 , 都能引发肌膜上的动作电位(1分);
⑦终膜表面的乙酰胆碱酯酶迅速将乙酰胆碱分解成醋酸和胆碱 , 使之失去活性 。 所以乙酰胆碱的作用是短促的 , 一般只能使终膜暂时去极化 , 引起一个肌膜锋电位发放 , 导致一次肌肉收缩(1分) 。
1.简述胰岛素的分泌、功能 , 并分析糖尿病病人多尿现象的产生原因 。
胰岛素由胰腺的胰岛组织分泌(2分) 。 其功能为促进机体的合成代谢 , 为储存营养物质的激素 。 具体表现为1)促进全身组织摄取、贮存和利用葡萄糖 , 可以起到降血糖的作用;(加强葡萄糖的入胞作用、促进糖氧化、抑制糖异生、促进糖转化为糖原、促进糖转化为脂肪)(2分)2)促进脂肪合成 , 促进糖转化为脂肪 , 抑制脂肪分解 , 可以起到降血脂的作用;(促进脂肪酸的合成、促进糖转化为脂肪、抑制脂肪分解)(1分)3)促进蛋白质的合成和贮存 , 抑制蛋白质分解 , 抑制糖异生 , 可以起到降血中氨基酸浓度的作用;(促进aa的入胞 , 促进DNA的复制、转录、翻译 , 从而加强蛋白质合成 , 抑制蛋白质分解) 。 (1分)糖尿病病人胰岛素缺乏 , 造成糖利用减少 , 血糖浓度升高(1分) , 血糖浓度超过肾小管对原尿中葡萄糖的最大吸收能力(肾糖阈)(1分) , 从而使得肾小管中的原尿中含有大量葡萄糖 , 导致尿的渗透压升高(1分) , 水在肾小管中的吸收减少(1分) , 所以出现多尿现象.
2.血液中氧分压 , 二氧化碳分压及PH值的变化对呼吸、循环机能有什么影响 。
PCO2↑经过刺激中枢化学感受器对延髓呼吸中枢产生兴奋作用 (1分) 。
PCO2↑↑刺激外周化学感受器(颈动脉体、主动脉体) ,兴奋经舌咽N和迷走N上传 , 对延髓呼吸中枢产生兴奋作用 (1.5分)
血PO2↓刺激外周化学感受器(颈动脉体、主动脉体 ,兴奋经舌咽N和迷走N上传 , 对延髓呼吸中枢产生兴奋作用(1.5分)
血[H+
↑↑刺激外周化学感受器(颈动脉体、主动脉体)化学感受器 , 兴奋经舌咽N和迷走N上传 , 对延髓呼吸中枢产生兴奋作用(1.5分)
PCO2↑↑刺激外周化学感受器(颈动脉体、主动脉体) ,兴奋经舌咽N和迷走N上传 , 对延髓心血管中枢产生兴奋作用(1.5分)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