灵山|谁在抢食露营经济?( 三 )


不过 , 尽管业绩上升很快 , 但牧高笛仍然有自己的问题 。 前文已经提到 , 牧高笛是做代工起家的 , 截止至今 , 迪卡侬仍然是牧高笛的最大客户 , 2021 年 , 牧高笛向迪卡侬的销售额为 3.16 亿元 , 营收占比达 34.3% 。 长期的代工固然能为牧高笛积累成熟的生产制造敬业和提供稳定的供应链 。 但是 , 作为一家上游企业 , 长期做贴牌代工导致其自身失去完善独立的供应链和有影响的品牌力 , 难以形成行业壁垒 。 这样一来 , 牧高笛便只能在大众市场徘徊 , 从而失去了进军高端市场的潜力 。
第二:中游领域相比于上游和下游 , 露营产业线的中游其实面临一个很尴尬的局面 , 那就是其优势并不像上下游那么绝对 , 上游掌握了实体 , 下游平台掌握了信息流量 。 作为实体供应方 , 中游企业更像个下游企业 , 只是一个露营信息集散地;作为信息供应方 , 中游企业所能掌握的流量资源又远不如市面上主流的电商平台和流量平台 。 这就导致了一个很尴尬的局面 , 可以说中游企业是集上下游二者优势——换句话说 , 也是二者优势兼而无之 , 因为运营商的可替代性实在是太高了 。
其次 , 要成为露营产业的运营商 , 所付出的成本是很高的 , 其不仅要专注于引流、服务本身 , 对于土地政策、装备供应、医疗救助等杂七杂八的业务要有长时间的适应和积淀 , 这与乘着市场东风所快速形成的产业局面无疑是矛盾的 , 因此资本选择慢速入场是正确的 。
笔者以大热荒野为例 。
相比于上下游企业沉淀多年的经营 , 中游企业更多是乘着市场东风兴起的 , 这种兴起的方式固然可以造就一批优质的企业 , 但更多的往往是一时脑热入局后挖下的大坑 , 因此资本市场对于中游企业就显得“冷静”很多 。 截止至今 , 只有大热荒野和嗨King等少数品牌得到投融资 。
不仅是稳定的问题 。 还有回报的因素 , 露营产业的营收分布就是个典型的微笑曲线 , 上游供应商占据研发优势 , 下游经销商占据流量优势 , 都能够获得较高的附加值 。 而中游的运营商就赚不到钱 。 根据华西证券报, 去年1月至10月 , 大热荒野营业收入为1096万;归母净利润为10.21万 , 净利润率仅为1% 。 而大热荒野的状况 , 已经是行业内好点的了 , 毕竟运营商除了自身没有优势之外 , 还有这高昂的成本堆砌——除了场地, 设备 、人力成本 、还有大量难以预料的支出 。
第三:下游领域电商平台和流量平台由于其万金油属性 , 似乎其入局什么行业都有自己的道理 。 如果把行业比作一栋栋屋子的话 , 那么这两列平台便是充当门窗的角色 , 既能为行业提供一个向外人展示的机会、达到引流的效果 , 同时还能为外人提供一个进入的入口 。
笔者以天猫电商为例 。
前文提到 , 作为经销商 , 天猫电商的主要职责就是连接上下游企业与消费者群体 。 特别是随着精致露营的崛起 , 露营不再等同于“待在野外” , 而是强调将日常生活同大自然相结合 , 有一种“露营+”感觉 。 因此 , 精致露营一方面在享受大自然的“野性” , 同时也在享受新生活带来的“精致” 。 而这种精致 , 是需要大量的露营装备来提供的 。 除了传统的天幕帐篷、背包鞋服等装备 , 还有移动电源、小家电、便携家具、各类炊具等生活用品 , 以及飞盘钓具等娱乐装备 。 从中可以看出 , 露营将更多的制造业“卷”了进来 , 一定程度上刺激的实体产业的发展 , 这种发展所带来的价值效益 , 必须要通过经销平台连接消费者以实现价值的变现 。
以钓具为例 , 根据天猫平台统计 , 2021年“618”期间 , 天猫平台每天购买垂钓用品的消费者超过了30万 , 其中90后和00后的购买比例大幅上升 , 18岁以下消费者提升幅度超过了190% , 露营、垂钓和冲浪在销售数据上已经超越了手办、电竞和盲盒 。
此外 , 还有户外电源的大卖 。 2021年“618”期间 , 全平台户外电源头部品牌的成交额已经冲到了3C数码配件行业前十 , 近几年年均增长率保持在300%以上 。
不仅是商品大卖 , 天猫平台还有其他的业务动作 。 第一 , 其与更多的露营企业达成了合作 , 比如悦野、abccamping等露营大卖场进驻平台;第二 , 由于精致露营对于装备要求的复杂性 , 天猫平台上线了“露营指南” , 并且与全球知名运动户外机构ISPO合作推出ISPO Choice荐品计划 , 为新兴崛起但又缺乏经验的消费者群体提供购买指导;第三 , 不仅是线上 , 天猫也在向线下发展 , 枪中游企业的饭碗 , 目前 , 天猫已经与7家专业的露营营地建立了合作关系 , 直接开展露营业务 。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