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学强国】郑作新:与鸟儿同行


【科学强国】郑作新:与鸟儿同行


文章图片


郑作新是中国鸟类学的奠基人之一 , 鸟类地理学的开拓者 , 中国鸟类学和动物学界的一代宗师 。 曾任中华人民共和国濒危动植物科学委员会主任、《中国大百科全书》中动物学暨动物地理学主编 。
毕生从事祖国的鸟类学研究工作的郑作新 , 为鸟类“编家谱、写档案” , 工作中的郑作新 , 像鸟儿一样 , 跨越五洲四海 , 在大自然中研究飞鸟的世界 。

【【科学强国】郑作新:与鸟儿同行】郑作新院士给研究生上专业课 。 图片来自网络
对大自然的喜爱才是源动力
中国科学院院士郑作新于1906年11月18日出生在福州市一个职员家庭 。
他从小就热爱大自然 , 喜欢探索自然界的奥秘 。 郑作新的家在福州鼓山脚下一个村庄里 , 鼓山高峻雄伟 , 风景秀美 , 林木葱茏 , 是鸟儿的乐园 。 少年时他常与小伙伴到鼓山玩耍 , 听鸟儿叫 , 辨认鸟儿 , 甚至掏鸟窝 , 捉个鸟儿回家喂养 , 其乐融融 。
郑作新从小喜欢鸟儿 , 老祖母给他讲的故事 , 其中就有许多关于鸟的故事 , 比如《豆仔鸟的故事》 , 说的是好奇探险的故事 , 还有一个《精卫填海》的故事 , 精卫鸟坚毅不拔的填海精神 , 更唤起了他对鸟类的强烈兴趣 。
上小学时他就认得许多种鸟儿 , 凭鸟鸣就能辨别出是什么鸟 。
郑作新年仅15岁就报考福建协和大学 , 因岁数未满16岁 , 只得经中学校长朱立德先生保荐方获准考 。 他考试的优异成绩使校方十分惊喜 , 终于成为当时协和大学最年轻的新生 。
1926年 , 郑作新提前半年大学毕业 , 获学士学位 , 并在叔父资助下 , 考入美国著名的密歇根大学研究院 , 主修胚胎学 。 在国外的第一年他一边勤工俭学 , 一边勤进图书馆收集资料做笔记、到野外做实地考察和研究 。 1930年 , 获得博士学位 , 是全校最年轻的博士 , 时年仅23岁 。
奔波一生 , 构筑鸟的天堂
1930年底 , 郑作新回到福州 , 出任福建协和大学动物学教授兼系主任 。
在美国时 , 郑作新主要研究领域原是动物发育学 , 但是 , 他在一座博物馆里看到一只产自中国的金鸡 , 而却由瑞典人林奈于 1758年发现并用拉丁文命名 。 这件事极大地伤害了他的民族自尊心 , 放弃了这门在当时极有发展前景的热门学科 。

郑作新在研究室(1979)图片来源:《鸟类学家郑作新》/中国林业出版社
他决心开创祖国的鸟类学研究事业 , 转而将研究中国鸟类作为自己的研究课题 。
20世纪50年代初 , 麻雀曾被列为中国“囚害”之一 , 许多地区展开声势浩大的“灭雀之战” 。 在全民除“四害”(老鼠、麻雀、苍蝇、蚊子)的日子里 , 郑作新发表了他多年汇集的麻雀全年取食情况的报告 , 说明麻雀平时捕食害虫 , 利大于弊 , 只宜在收获季节对麻雀危害农作物的情况加以控制 。 国家领导人根据他的调查报告 , 给麻雀摘掉四害之一的帽子 。
郑作新奔走在祖国的大江南北 , 参加或主持中国科学院大型鸟类科学考察 。 在艰难的科学考察中 , 郑作新和助手们先后收集了成千上万个标本 , 在中国科学院动物研究所创建了我国规模最大的鸟类标本库 , 约有6万号鸟类标本 。
在长年的野外科学考察中 , 他发现了一批新种、新亚种 , 不断创造新纪录 , 也为世界鸟类学提供了大量中国资料 。
关于中国动物地理区划 , 郑作新根据自己多年的研究 , 提出他独立的见解 。 全世界划分为6个动物地理界 , 在中国境内含古北界和东洋界 。 郑作新根据鸟、兽中的特有种、优势种等的分布区系 , 提出以秦岭为分界的观点 , 即秦岭以南为东洋界 , 秦岭以北为古北界 。 他的这种划分不仅在鸟、兽区划中有充分的根据 , 而且与土壤、植被、气候等的区划相一致 。 他又把两个界进一步划分为7个一级区和19个二级区 , 在国际上属首创 , 为国内外学者所认同和使用 。
1992年 , 他将 1989年获中国科学院荣誉章所得的奖金全部捐献出来 , 成立了中国第一个鸟类科学青年奖基金 。 通过对动物的研究和保护 , 探索人类社会与大自然和谐共处的方式 。
1998年6月27日 , 郑作新去世 。 他把一生献给了鸟类科学研究 。
2016年11月12日 , 由中国科学院动物研究所国家动物博物馆、中国动物学会鸟类学分会、北京师范大学生命科学学院联合主办的“纪念郑作新院士诞辰110周年活动暨鸟类学系列讲座”在北京中国科学院动物研究所报告厅举行 。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