博士用自己的血一天喂3000只蚊子,终一作发Nature揭示“蚊子怎么只咬你”( 六 )


但大家如果仔细看就会发现 , 有些嗅小球的大小发生了改变 。 比如红色箭头指的嗅小球在专门咬人的蚊子里面变大了 , 而蓝色的嗅小球在专门咬人的蚊子里面变小了 。 嗅小球越大意味着它探测化学分子的灵敏度越高 , 速度越快 。 通过计算 , 我们发现有6个嗅小球在从博爱到专一的进化过程中变大了 , 6个嗅小球变小了 。 之前的研究里 , 埃及伊蚊的大脑中有一个脑区对人的气味格外敏感 , 在专门咬人的蚊子里面 , 这个脑区应该是这六个红色的嗅小球当中的一个 。
我发现确实是这样的 , 这个对人敏感的嗅小球在专门咬人的蚊子里体积果然增大了 , 也就意味着它探测人的气味更敏感 , 速度更快 。

说了这么多 , 可能有人会问 , 花这么长时间这么多经费研究蚊子到底有什么意义?我想反问大家一个问题 , 大家觉得世界上最危险最致命的动物是什么?很多人可能会想到狮子、老虎这样的猛兽 , 但很少会有人想到蚊子 , 但事实上根据世卫组织的数据 , 通过蚊子传播的疾病每年会杀死72万人 。
我第一次知道这个数据的时候非常震惊 , 反复去确认 , 因为我觉得这在现代社会是一个难以想象的天文数字 。 那蚊子为什么可以这么高效地给人传播疾病呢?一个很重要的原因是它们数量多、繁殖快 。 蚊子一次产卵可以超过100个 , 而且同一只蚊子可以多次产卵 , 咬很多人 , 所以一只蚊子就可以把疾病传染给很多人 。 传播疾病的蚊子主要分成三大类 。 第一类是传播疟疾的疟蚊 , 在热带地区 , 比如非洲的某些国家 , 疟疾是最严重、致人死亡最多的疾病 。
▲ 传播疟疾的疟蚊第二类库蚊 , 也就是我们常见的家蚊 , 主要分布在温带地区 , 它可能会传播西尼罗脑炎病毒 。 感染这种病毒之后 , 大多数人没有症状 , 少数人会发烧、头晕 , 严重的会产生脑炎、呼吸衰竭甚至死亡 。
▲ 库蚊第三类就是今天的主角——伊蚊 , 也就是常说的花蚊子 , 它可以传播登革热、黄热病、寨卡这样的病毒 。
▲ 伊蚊以登革热为例 , 世卫组织估计每年大概有1到4亿人感染 , 其中20%会产生症状 , 严重的会导致死亡 , 过去几年在我国东南部也有过登革热的爆发 。 蚊子传播的疾病不仅影响我们自身 , 可能也会影响到后代 。 比如说如果孕妇感染寨卡病毒 , 那么婴儿出生后可能会患有小头症 , 非常可怕 。 那蚊子具体是怎么给人传播上病毒的呢?我们先来看一下蚊子是如何吸血的 。
吸血的时候蚊子会把口器插入到皮肤之中 。 蚊子的口器很长 , 就像一根针 , 上面有很多的化学感受器 , 可以帮助它寻找到血管 。 在这个过程当中 , 蚊子会分泌唾液 , 阻止凝血 , 并抑制皮肤发生免疫反应 。 但是如果这只蚊子之前咬过携带病毒的人 , 它的唾液里面可能就会携带病毒 , 直接传播给正在被咬的人 。 具体来说 , 当蚊子咬过一个携带病毒的人之后 , 病毒就会随着人的血液进入到蚊子的消化系统 , 通过细胞表面的受体进入到蚊子细胞内 , 进行大量的复制繁殖 , 再扩散到蚊子身体各处 , 包括口器和唾液中 。 当蚊子叮咬下一个人的时候 , 病毒就会随着唾液传播过去 。
在整个过程中 , 大家可以看到最初的病毒来源并不是蚊子 , 蚊子只是病毒传播的一个媒介 , 而且病毒也不会让蚊子自己产生疾病 。 还有一点需要说明的是 , 只有特定的病毒才可以通过蚊子来传播 , 因为病毒需要借助蚊子细胞表面对应的受体才能进入蚊子体内进行复制 。 而其他病毒 , 比如说乙肝病毒、艾滋病毒都并不能被蚊子细胞表面的受体识别 , 所以根本没办法进入蚊子体内进行复制 , 也就不能通过蚊子来传播 。 同样地 , 到目前为止也没有证据证明蚊子可以传播新冠病毒 。 很多人经常问我一个问题:既然蚊子这么讨厌 , 那蚊子的存在有意义吗?如果我们把所有的蚊子都消灭了 , 是不是一个好事情?一派观点认为 , 蚊子虽然传播疾病 , 但是它是生态系统中很重要的一环 , 比如说有些动物可能以蚊子为食 , 如果我们把所有蚊子都消灭了 , 那这些吃蚊子的动物也就跟着遭殃了 , 这样生态系统就被破坏了 , 所以我们不能把所有蚊子都消灭 。 另一派观点认为 , 虽然蚊子是生态系统中的一环 , 但是生态系统同时也有很好的恢复能力 。 如果我们把蚊子都消灭了 , 它的生态位很快就会被其他昆虫替代掉 , 这样长期来看并不会破坏生态系统 。 我个人觉得我们没必要把所有3500种蚊子都消灭 , 只需要消灭那些专门咬人的不到10种蚊子就可以了 。 因为就像之前说的 , 蚊子从博爱进化到专门咬人需要一万年 , 一万年以后的事情就不需要我们操心了 。 以上就是关于蚊子的介绍 , 非常感谢我的导师Lindy和实验室 , 还有可爱的合作者们 。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