设祭器九千二百有五,卤簿万二千二百有二十人,祭器应用铜玉者,权以陶木,卤簿应用文绣者,皆以缬代之 。
意思说得很明白,祭祀是国家大事,规格不能偏废,只是所用礼器本应用铜、玉制成,当下没有这个条件,咱就先用陶瓷、木头制作的替代 。帝王出驾时仪仗队的旗帜本来应该用华丽且珍贵的文绣布料制作,现在也因陋就简,用有花纹的丝织品替代也成 。
面对如此海量的祭器需求,自然得设窑场进行烧制,起初南宋朝廷采用的是“官搭民窑”的方法,与地方大窑合作,先后在绍兴府余姚县、平江府等地的窑场下单,令他们烧制宫廷祭器 。所以从某种意义来说,余姚和平江的窑场也算得上是南宋官窑的前身 。值得一提的是,考古工作者已在宁波慈溪市的低岭头发现“余姚官窑”窑址,此地南宋时属于绍兴府余姚县的,很可能就是当时为宫里烧制礼器的窑场 。到绍兴十三年(1143)后,由于宋高宗对余姚县和平江府两地所生产的祭器始终不满,索性决定自己办窑场,专款专用,于是先后设立了真正意义上的官窑——修内司官窑和郊坛下官窑 。这两个窑口因是皇家专设,烧制标准、规格也比较高,从这里出来的祭器也总算得到了宋高宗的认可 。此后两座官窑始终为宋廷承担着烧造礼器以及其他陈设器、生活用瓷的使命,直到南宋灭亡 。
尽管存世量稀少,但官窑位列五大名窑的显赫地位始终无法撼动 。因为正是自南宋官窑始,瓷器不再只是用于饮食的餐具、茶具或是陈设、把玩的生活用品,而一跃成为国家正式典礼所用的祭器 。这些造型古典的器物最初为宫廷庙堂采用,后来向中下层社会普及,深刻影响了世俗日常生活,这种瓷器复古风一直延续到明清时期依然很常见 。可以说,南宋官窑的设立,让瓷器的礼器功能开始彰显,开辟了新路线,尽管这背后藏着一段山河破碎风飘絮的血泪史,但它们对社会及后世造成的深远影响,也足以让其在众多名窑里独树一帜 。
【官窑博物馆|北宋亡国后的瓷器惊变:官窑如何登上王朝盛典?】作者 | 周渝
推荐阅读
- 东京梦华录|《东京梦华录》:北宋汴梁的繁华记忆
- 皇城司|北宋特务机构“皇城司”,为何没有存在感?
- 孔子博物馆|见证博物馆的力量——孔子博物馆依托丰富馆藏文物资源讲好中国故事
- 湖北省博物馆|湖北省博物馆:“萌宠”宝贝受欢迎
- 博物馆|走进博物馆——“变身”文创产品的大英博物馆“镇馆之宝”
- 博物馆|探寻历史 感知未来——探访首座考古学科专题博物馆
- 北宋青楼女聂胜琼 作为头牌的她谁敢娶?
- 《清明上河图》竟然泄露了北宋军事机密?
- 北宋哲宗昭怀皇后简介 元符皇后刘皇后生平
- 北宋亡国后靖康耻给亡国女留下什么教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