法源寺|一座法源寺,半部中国史

你知道北京中轴线附近最古老的碑刻是什么,又位于哪里吗?作为北京历史最悠久的佛寺,法源寺内名碑林立,其中最著名的是《无垢净光宝塔颂》残片 。严格来说,它是刻石,找遍北京城内,目前仅存此一块 。本期的京华物语,就来说说这块中轴线附近最古老的碑刻 。

法源寺|一座法源寺,半部中国史
文章图片

《北京中轴线文化游典碑刻——皇皇史册》,蔡辉 著,北京出版社2021年10月版 。
“唐太宗贞观十九年(645)及高宗上元二年(675)东征还,深悯忠义之士殁于戎事,卜斯地将建寺为之荐福 。(武)则天万岁通天元年(696),追感二帝先志,起是道场,以‘悯忠’为额 。”这是《元一统志》(原名《大元大一统志》,元代官修全国性地理总志)对悯忠寺(即今之法源寺)的记载 。
《帝京景物略》《春明梦余录》《日下旧闻》等均认为法源寺建于贞观年间,但事实上,唐太宗只提了个动议,直到武则天时期才真正完成 。
法源寺是北京历史最悠久的佛寺,距今已一千三百七十多年 。它深度嵌入中国历史,见证了安史之乱、靖康之耻、宋遗臣谢枋得(《千家诗》编纂者)就义、袁崇焕受冤乃至戊戌变法等重大事件 。
法源寺内名碑林立,其中最著名的是《无垢净光宝塔颂》残片 。严格来说,它是刻石,而非碑,但找遍北京城内,目前仅存此一块唐刻,且恰好保留在中轴线附近 。只是它问世后,几次被修改、重刻,其背后隐藏着历史变迁的大关节 。
唐朝为什么要修悯忠寺?
旧北京城寺庙如林,据1929年调查统计,尚存一千零三十三座,以法源寺(即唐代的悯忠寺,为保持叙述统一,下文一律称为法源寺,但事实上,不同时期它的名字是不一样的)为最古 。值得注意的是,甚至在唐代“武宗灭佛”时,法源寺也未受影响 。所谓“武宗灭佛”,指唐武宗李炎在位时(841—846),对寺庙经济过分扩张感到不满,特别是各寺庙大量铸造铜像,而铜在当时是铸造货币用的贵金属 。唐代乏铜,每到市场经济发展到一定阶段,便会出现货币供应不足的问题,引发“钱重物轻” 。唐代纳税多用铜币,铜币价格上涨,等于增加了税负,百姓怨声载道 。此外,李炎本人笃信道教,受“灭佛”政策影响,连景教(基督教聂斯脱利派)、祆教(即琐罗亚斯德教)的寺庙也被拆毁,寺产被没收,信徒被强令还俗 。
令人意外的是,法源寺却躲过了此劫 。
法源寺|一座法源寺,半部中国史
文章图片

悯忠寺纪念标志前侧刻录王世仁2004年书写的《悯忠寺沿革记》(《北京中轴线文化游典碑刻——皇皇史册》内页插图)
这是因为,唐代中国的地理大格局是东西结构,关内与关外相隔,唐廷的注意力更多聚焦在西翼,东翼(即今华北一带)较少得到关注 。
经唐太宗、唐高宗两代人努力,东翼的最大威胁高句丽被彻底消灭 。而当时华北富庶,大量粟特人来此经商,甚至在此定居,在宗教信仰的黏合下,形成聚落 。安禄山、史思明均有粟特血统,安禄山的母亲是“胡巫”,应是祆教司仪之类 。
考虑到这些因素,唐廷建法源寺,有依靠宗教力量稳定地方、敦化风俗之意,这是一个长期的战略,自然不受临时性政策影响 。与此同时,地方势力想向唐廷献媚,也往往拿法源寺说事 。
史思明做了一件“百衲衣”
唐天宝十四年(755),安禄山在法源寺内的东南角建塔 。两年后,史思明又在法源寺内的西南角建了一座塔,今存的《无垢净光宝塔颂》,就是出自这座塔,原本镶嵌在塔壁上 。塔在辽代清宁三年(1057)大地震中倒塌,刻石如今安放在寺内悯忠台观音殿的观音像后,普通游客不可靠近 。
该刻石有三大奇:
首先,文字虽竖排,但从左至右,而非常见的从右至左 。古人书写多用墨,这种写法不仅易污衣袖,且违背礼制 。对此安排,后人颇感奇怪 。明末清初的著名学者顾炎武认为,这可能是安禄山临时定的规矩 。
其次,刻碑时安史之乱已经爆发,安禄山不信任史思明,起事时未与他充分协商,也没给他安排具体任务,只是让他守幽州 。安禄山初期屡战屡胜,但到757年时,他被儿子安庆绪暗杀,唐军趁机反击,战局一度逆转 。史思明无奈,宣布向唐朝投降,他建塔竖碑,应该是为了向唐朝讨好 。所以《春明梦余录》中称:“此碑盖建于初归附之时,而借以媚唐也 。”可碑上明明刻有“光天文武大圣孝感皇帝”的尊号,这是西逃的唐明皇给儿子李亨的尊号,此时《无垢净光宝塔颂》已经刻成,难道史思明能未卜先知?

推荐阅读